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麓山景区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7页
 1 立项依据第13-16页
   ·风景区与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第1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5页
     ·风景区植物景观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风景名胜区植物群落研究现状第14-15页
     ·麓山景区植物景观研究现状第15页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第15-16页
 2 麓山景区自然概况第16-17页
第二章 麓山景区主要景观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第17-23页
 1 景区植物资源调查分析第17页
 2 景观植物资源现状调查分析第17-19页
   ·景观植物调查统计第17-18页
   ·景观植物科系调查统计第18页
   ·景观植物属系调查统计第18-19页
 3 景观植物在园林中的用途第19-20页
   ·适用作行道树的树种第19页
   ·适用作园景树的树种第19页
   ·适合作花境及地被的草本植物第19页
   ·适合作盆景的植物第19-20页
   ·适合于垂直绿化的植物第20页
 4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第20-23页
   ·存在问题第20-21页
     ·水生植物种类太少,景观单调第20页
     ·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单一第20页
     ·地被层植物覆盖面积窄第20-21页
     ·景区内景观植物对外应用率太低第21页
   ·解决对策第21-23页
     ·增加水生植物种类,丰富水域景观第21页
     ·营造多样的藤本植物绿化形式第21页
     ·适当增加与景区风格相协调的地被植物第21页
     ·加强景观植物对外应用的力度第21-22页
     ·适当加强引进和应用优秀的外来植物第22-23页
第三章 麓山景区植物群落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3-39页
 Ⅰ.群落组成与结构第23-30页
  1 调查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3-24页
   ·调查内容第23-24页
   ·数据处理第24页
  2 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第24-29页
   ·植物群落组成第24-27页
   ·群落结构分析第27-29页
     ·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析第27-28页
     ·植物群落物种频度分析第28页
     ·植物群落显著度分析第28-29页
     ·植物群落重要值分析第29页
  3 小结第29-30页
 Ⅱ.多样性分析第30-33页
  1 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3页
   ·群落物种丰富度分析第31-32页
   ·群落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析第32页
   ·群落均匀度指数分析第32-33页
  3 小结第33页
 Ⅲ.景观分析与改造第33-39页
  1 植物群落景观现状分析第33-36页
   ·枫香群落景观现状分析第33-35页
     ·枫香+青冈栎—油茶—蕨类群落第34页
     ·枫香+青冈栎—柘树—苎麻群落第34页
     ·枫香—白花苦灯笼+红叶树—杜茎山群落第34-35页
     ·枫香+飞蛾槭—冬青—杜茎山+木苎麻群落第35页
     ·马尾松+枫香—油茶+叶底珠—杜茎山群落第35页
     ·香樟+枫香—山矾—白花苦灯笼+赤楠群落第35页
   ·其它群落景观现状分析第35-36页
     ·马尾松—山矾—白花苦灯笼群落第35页
     ·水杉+马尾松—蜡子树—冷水花+杜茎山群落第35-36页
     ·马尾松—山矾+油茶—苎麻群落第36页
  2 植物群落的变化与演替第36-37页
   ·植物群落的变化第36页
   ·植物群落的演替第36-37页
   ·枫香群落景观改造建议第37页
  3 优秀植物群落推荐第37-39页
   ·枫香—白花苦灯笼+红叶树—杜茎山群落第37页
   ·马尾松+枫香—油茶+叶底珠—杜茎山群落第37页
   ·水杉+马尾松—蜡子树—冷水花+杜茎山群落第37页
   ·枫香+榕叶冬青—香楠—蕨类群落第37-38页
   ·山矾+南酸枣—山麻杆—蕨类群落第38页
   ·麻栎+枫香—小腊+八角枫—鸢尾+蕨类群落第38页
   ·麻栎+枫香—楤木+八角枫—苎麻+鸢尾群落第38-39页
第四章 麓山景区时序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第39-51页
 1 调查时间与研究方法第39页
   ·调查时间第39页
   ·调查方法第39页
   ·分析方法第39页
 2 春季景观第39-42页
   ·春季景观调查现状第40-41页
     ·春色叶景观第40页
     ·春花景观第40-41页
   ·存在问题第41页
     ·春夏季开花植物种类少第41页
     ·春季景观不够突出,远观效果不明显第41页
   ·改造建议第41-42页
     ·增加春季开花的植物种类和体量第41-42页
     ·加大力度突出春季景观第42页
 3 夏季景观第42-43页
   ·夏季景观调查现状第42-43页
     ·夏花景观第42页
     ·夏果景观第42-43页
   ·存在问题第43页
   ·改造建议第43页
 4 秋季枫香"红"叶景观第43-48页
   ·秋季枫香"红"叶景观调查现状第43-44页
     ·秋色叶景观第44页
     ·秋果景观第44页
     ·秋花景观第44页
   ·存在问题第44-46页
     ·环境质量下降,保护意识薄弱第44-45页
     ·对"红"叶景观的误解第45页
     ·物种差别与观赏视点的关系第45页
     ·枫香群落整体效果不理想第45页
     ·枫香古树正处于衰老期第45-46页
   ·改造建议第46-48页
     ·提高环境质量,重视保护现有资源第46页
     ·增加"红"的多样性第46页
     ·合理加强落叶树的应用第46-47页
     ·矮化或修剪枫香使之呈灌木状利于观赏第47页
     ·引进和培育新品种第47页
     ·建立赏红叶的观景平台第47-48页
   ·讨论第48页
 5 冬季景观第48-49页
   ·冬季景观调查现状第48-49页
   ·存在问题第49页
   ·改造建议第49页
 6 小结第49-51页
   ·更加突出春季观花景观第49-50页
   ·重点突出秋季红叶景观第50-51页
第五章 麓山景区园路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第51-61页
 1 调查时间与研究方法第51页
   ·调查时间第51页
   ·调查方法第51页
   ·分析方法第51页
 2 园路植物景观特色第51-53页
   ·园路与植物间的关系第51-52页
     ·园路两侧植物多样,富于变化第51-52页
     ·突出一季景观,兼顾其他三季第52页
   ·园路植物与建筑的关系第52页
   ·园路植物景观空间布局第52-53页
     ·整体与局部第52-53页
     ·分隔和联系第53页
     ·层次与序列第53页
 3 麓山景区园路植物景观具体实例分析第53-58页
   ·南大门入口至爱晚亭路段第54页
     ·景观现状分析第54页
     ·改造建议第54页
   ·清枫峡停车坪至爱晚亭游步道第54-57页
     ·景观现状分析第54-56页
     ·改造建议第56-57页
   ·放鹤亭至麓山寺的登山步行道第57页
     ·景观现状分析第57页
     ·改造建议第57页
   ·穿石坡车行道节点第57-58页
     ·景观现状分析第57-58页
     ·改造建议第58页
 4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第58-61页
   ·存在问题第58-59页
     ·园路两侧林缘的景观破坏第58-59页
     ·园路未开辟透景线第59页
     ·林缘线和林冠线变化不丰富第59页
     ·园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59页
   ·解决对策第59-61页
     ·园路两侧林缘的处理第59页
     ·开辟透景线,建立观景平台第59-60页
     ·植物配置应注重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第60页
     ·根据园林植物生态要求,重视生态效益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表1:麓山景区景观植物名录第67-80页
附表2:麓山景区景观植物群落调查表第80-89页
附表3:麓山景区四季景观植物一览表第89-93页
附图1:植物群落样方照片第93-95页
附图2:麓山景区四季景观第95-97页
附图3:麓山景区园林植物景观第97-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作者简介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翼手目回声定位相关功能基因的进化以及若干蝙蝠生殖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β-罗勒烯合成酶基因AtTPS03的克隆及其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