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共轭亚油酸的概述 | 第10-11页 |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 第11-15页 |
·共轭亚油酸的生产现状 | 第15-17页 |
·微生物与共轭亚油酸 | 第17-20页 |
·植物乳杆菌的介绍 | 第20-21页 |
·共轭亚油酸的分离纯化与检测方法 | 第21-24页 |
·共轭亚油酸的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高产CLA乳酸菌的筛选与保藏方法研究 | 第26-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材料 | 第26-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乳酸菌分离筛选方案 | 第29-30页 |
·样品处理及筛选方法 | 第30页 |
·CLA产生菌的紫外诱变 | 第30-31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LA | 第31页 |
·发酵液中脂肪酸的的提取与紫外检测 | 第31页 |
·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脂肪酸产物 | 第31-32页 |
·乳杆菌保藏方法比较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CLA特征吸收峰的确定 | 第32-34页 |
·CLA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 第34-35页 |
·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CLA产生菌的诱变结果 | 第36-37页 |
·菌株LJ-05所产CLA组成分析 | 第37-39页 |
·保藏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高产CLA乳酸菌的鉴定 | 第41-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菌株LJ-05的菌落特征、培养特征及细胞形态 | 第42页 |
·葡萄糖产酸产气试验 | 第42页 |
·过氧化氢酶试验 | 第42-43页 |
·硝酸盐还原试验 | 第43页 |
·明胶液化试验 | 第43页 |
·产硫化氢试验 | 第43页 |
·石蕊牛奶试验 | 第43页 |
·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 | 第43页 |
·脲酶的测定 | 第43页 |
·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BMIS)鉴定菌株LJ-05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菌株LJ-05的菌落及培养形态特征 | 第44-46页 |
·LJ-05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6-47页 |
·菌株LJ-05的BMIS鉴定结果 | 第47-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4章 植物乳杆菌生产CLA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51-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菌种培养方法 | 第52页 |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52-53页 |
(1) 培养基种类的优化实验 | 第52页 |
(2) 碳源的优化实验 | 第52-53页 |
(3) 氮源的优化实验 | 第53页 |
(4) 氮源比例的确定 | 第53页 |
(5) 无机盐加入量的优化实验 | 第53页 |
(6) 无机盐比例的确定 | 第53页 |
·发酵工艺优化 | 第53-54页 |
(1) 培养方式的优化实验 | 第53页 |
(2) 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3-54页 |
(3) LA乳化液添加量的影响 | 第54页 |
(4) 接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 第54页 |
(5) 培养温度对产量的影响 | 第54页 |
(6) 初始培养PH对产量的影响 | 第54页 |
(7) 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菌株工艺参数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9页 |
·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 第55-60页 |
·培养基种类的优化结果 | 第55-56页 |
·碳源的优化结果 | 第56-57页 |
·氮源的优化结果 | 第57-58页 |
·无机盐加入量的优化结果 | 第58-60页 |
·发酵工艺的优化结果 | 第60-69页 |
·培养方式的优化结果 | 第60-61页 |
·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61-62页 |
·LA乳化液添加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培养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初始培养PH值的影响 | 第65页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结果 | 第65-69页 |
(1)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 | 第65-67页 |
(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