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0页 |
三. 选题的主要思想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 主要思想 | 第10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2-21页 |
一. 宪法与宪政 | 第12-14页 |
二. 与违宪审查制度相关的概念 | 第14-17页 |
(一) 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 | 第14-15页 |
(二) 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 | 第15页 |
(三) 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 | 第15-16页 |
(四) 违宪审查与宪法实施 | 第16-17页 |
三. 违宪审查制度的概念剖析 | 第17-21页 |
(一) 违宪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 违宪审查制度的涵义 | 第18-19页 |
(三) 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关 | 第19页 |
(四) 违宪审查的对象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外的违宪审查制度分析 | 第21-29页 |
一. 英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21-22页 |
二. 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22-25页 |
(一)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评述 | 第22-23页 |
(二) 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对象 | 第23-24页 |
(三) 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特点 | 第24页 |
(四) 对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评价 | 第24-25页 |
三. 法国和德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25-27页 |
(一) 法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25-26页 |
(二) 德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26-27页 |
四. 三种违宪审查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一.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历史概况与现状 | 第29-30页 |
二. 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缺陷 | 第30-33页 |
(一) 缺少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的规定 | 第31页 |
(二) 违宪审查主体模糊不清 | 第31页 |
(三) 宪法监督欠缺相应的启动机制和程序 | 第31-32页 |
(四) 宪法监督制度缺少制裁性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33-41页 |
一. 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一) 我国可以在现有的政体下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 第33-34页 |
(二) 民主集中制原则与违宪审查制度不相矛盾 | 第34页 |
二. 我国构筑违宪审查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三. 我国构建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 | 第36-41页 |
(一) 普通法院审查制的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 | 第36-37页 |
(二) 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不宜被我国全盘采用 | 第37页 |
(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不宜行使违宪审查权 | 第37-38页 |
(四) 我国应设立专门违宪审查机构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