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30页 |
第一节 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的繁荣 | 第8-13页 |
第二节 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3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价值 | 第23-30页 |
第一章 艾·辛格:永远的犹太书写者 | 第30-87页 |
第一节 “带到美国的文化之根”:辛格的意第绪语创作 | 第30-40页 |
·拒绝波兰语, 捍卫意第绪语 | 第31-32页 |
·流散在美国,失语在他乡 | 第32-36页 |
·英语世界中的意第绪作家 | 第36-38页 |
·辛格的文化身份:是犹太作家,不是美国作家?!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是天使,还是魔鬼?——辛格笔下女性主人公之身份认同 | 第40-53页 |
·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第42-46页 |
·犹太典籍对传统女性之界定 | 第46-48页 |
·辛格对传统女性之认可 | 第48-50页 |
·基于犹太传统的女性认知观 | 第50-53页 |
第三节 是理性,还是爱情?——辛格对犹太知识分子生存困境之思考 | 第53-65页 |
·悬空于世的犹太思想者 | 第55-58页 |
·梦回犹太家园 | 第58-60页 |
·婚礼,以犹太传统的名义 | 第60-63页 |
·跨越理性之藩篱 | 第63-65页 |
第四节 是美国,还是以色列?——大屠杀幸存者之归宿 | 第65-87页 |
·“双重”身份:既是幸存者,也是受害者 | 第66-68页 |
·大屠杀之于幸存者 | 第68-72页 |
·美国视域中的犹太文化 | 第72-78页 |
·流散者的家园:以色列 | 第78-87页 |
第二章 伯纳德·马拉默德:犹太小人物的代言人 | 第87-128页 |
第一节 “我自豪,我是个犹太人” | 第87-94页 |
·“我是美国人,我是个犹太人” | 第89-92页 |
·犹太身份:一种立场,一种态度 | 第92-94页 |
第二节 找回“失去”的文化身份 | 第94-113页 |
·基于种族文化的犹太身份 | 第96-100页 |
·无以割舍的犹太意识 | 第100-102页 |
·犹太人的现世境遇 | 第102-104页 |
·“排犹”之历史视野 | 第104-108页 |
·犹太人:于变动中确立的文化身份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于“关系”哲学中建构文化身份 | 第113-128页 |
·“我-它”:闯入小店的异教徒 | 第116-120页 |
·“我-你”:寻找“精神之父” | 第120-122页 |
·“我-永恒的你”:皈依犹太,心向上帝 | 第122-128页 |
第三章 菲利普·罗斯:跨越时空,书写永恒 | 第128-182页 |
第一节 “如果我不是一个美国人,我就什么也不是” | 第128-135页 |
·蒙恩于美国式生活的犹太作家 | 第130-132页 |
·他人眼中的“犹太逆子” | 第132-133页 |
·“纽瓦克的桂冠诗人”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再见了,曾经的乐园 | 第135-150页 |
·走出家园的年轻人 | 第136-138页 |
·初入天堂的“小丑” | 第138-141页 |
·权力场域中的文化冲突 | 第141-147页 |
·话别天堂,家园在望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幸福的”成功者 | 第150-167页 |
·忘记欧洲,拥抱美国 | 第153-156页 |
·同化,缔造一个美国梦想 | 第156-160页 |
·疏离,美国梦的破灭 | 第160-167页 |
第四节 倾其一生,难寻理想自我 | 第167-182页 |
·冲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 第171-174页 |
·调节:以爱情的名义 | 第174-177页 |
·胁迫:基于身体自我 | 第177-180页 |
·死亡:理想自我的终结 | 第180-182页 |
结语 | 第182-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7-198页 |
论文摘要 | 第198-203页 |
ABSTRACT | 第203-210页 |
后记 | 第210-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