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24页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3页 |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9页 |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4页 |
第一章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重建的最初努力 | 第24-40页 |
第一节 文艺政策的调整 | 第24-29页 |
第二节 回归“十七年”与想象“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叙述与话语定位 | 第29-40页 |
(一) “现代化”与“文革”的“空白”化 | 第30-34页 |
(二) 回归“十七年”——另一种历史逻辑 | 第34-40页 |
第二章 苦难叙事中的话语冲突 | 第40-101页 |
第一节 对苦难的消解与“拯救” | 第40-67页 |
(一) “伤痛”描写与“苦难”叙事 | 第41-45页 |
(二) “忠奸对立”与时间切分的方法——历史罪责的遮掩与推诿 | 第45-49页 |
(三) 关于“忠诚”的叙述——革命伦理的浮现 | 第49-55页 |
(四) 身份的政治——政治拯救叙述中的主体问题 | 第55-58页 |
(五) 英雄与人民——苦难叙事中的“消解”机制 | 第58-67页 |
第二节 对“拯救”的怀疑、偏离与拒绝 | 第67-85页 |
(一) 暴露与谴责——“破禁”式的书写 | 第67-73页 |
(二) 伤痕与苦难的个人化呈现 | 第73-77页 |
(三) 拯救的拒绝与启蒙主体的出现 | 第77-85页 |
第三节“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等级“规范”与话语“突破” | 第85-101页 |
(一) “主流”批评的“等级化”原则 | 第87-93页 |
(二) 对“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 | 第93-101页 |
第三章 人道主义的话语冲突 | 第101-134页 |
第一节 “态度的同一性”背后的分歧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 | 第104-134页 |
(一) 对人的“异化”的书写 | 第116-121页 |
(二) 群体蒙昧的历史思考 | 第121-127页 |
(三) 对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 | 第127-134页 |
第四章 作家创作中的话语认同及矛盾 | 第134-169页 |
第一节 话语的合法性与认同问题 | 第134-140页 |
(一) 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合法性”话语 | 第134-137页 |
(二) “合法性规范”与话语认同 | 第137-140页 |
第二节 对历史主体的自我书写 | 第140-154页 |
(一) “归乡者”的身份与“归乡”叙述模式 | 第142-148页 |
(二) “忠诚”表白 | 第148-151页 |
(三) 内在的话语矛盾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知青”作家创作中的话语认同困境 | 第154-169页 |
(一) 从“控诉历史”到“回归历史” | 第155-159页 |
(二) “英雄”叙事 | 第159-163页 |
(三) “知青”的“归乡” | 第163-169页 |
第五章 话语的分流 | 第169-199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内部的差异和分化 | 第169-175页 |
第二节 启蒙反思的深化与面临的难题 | 第175-190页 |
(一) 批判性的“历史诊断” | 第177-180页 |
(二) 民粹主义的难题 | 第180-185页 |
(三) 启蒙话语的两歧性 | 第185-190页 |
第三节 话语格局与话语关系 | 第190-199页 |
结语 | 第199-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9-220页 |
论文摘要 | 第220-223页 |
ABSTRACT | 第223-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