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制度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宗教的经济学分析之发展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宗教与经济增长之迷雾 | 第14-16页 |
第四节 宗教的经济学分析之缺陷 | 第16-18页 |
第五节 本文的主旨、方法与结构 | 第18-20页 |
注释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经济结构的演变与信仰——基于历史视角的经验考察 | 第22-47页 |
第一节 历史中的信仰 | 第22-24页 |
·对于制度的信仰 | 第22页 |
·历史、信仰与经济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礼物之灵:宗教仪式下的产权与交换 | 第24-29页 |
·宗教与理性思维 | 第24-25页 |
·总体的社会现象 | 第25-26页 |
·产权的宗教 | 第26-27页 |
·古代社会的宗教与制度 | 第27-28页 |
·制度与信仰的大转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教会:上帝身影下的经济 | 第29-35页 |
·上帝之城 | 第29-31页 |
·作为一种制度的教会 | 第31-32页 |
·教会的经济影响 | 第32-33页 |
·世俗制度中的宗教性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宗教改革:新教伦理的天职 | 第35-40页 |
·宗教改革前期的世俗化趋势 | 第35-36页 |
·经济制度的世俗化 | 第36-38页 |
·现代经济观念与信仰 | 第38-40页 |
第五节 余论 | 第40-42页 |
·无形的宗教 | 第40-41页 |
·进一步的疑问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7页 |
第三章 宗教与制度分析 | 第47-80页 |
第一节 宗教界定 | 第47-57页 |
·历史与经济分析中的宗教界定 | 第47-48页 |
·“宗教”的词源解释 | 第48页 |
·启蒙哲学家的“宗教”解释 | 第48-49页 |
·早期社会科学中的“宗教”定义 | 第49-50页 |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宗教”定义 | 第50-52页 |
·现代社会中的“宗教”界定 | 第52-54页 |
·本文的“宗教”定义 | 第54-56页 |
·仪式、教义与信仰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制度分析的演化博弈理论概述 | 第57-67页 |
·惯例 | 第57-60页 |
·协调惯例 | 第60-64页 |
·产权惯例 | 第64-66页 |
·互惠惯例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宗教与制度 | 第67-75页 |
·仪式的惯例功能 | 第68-69页 |
·教义与均衡的漂移 | 第69-71页 |
·情感、道德与信仰 | 第71-75页 |
注释 | 第75-80页 |
第四章 礼物交换——仪式与经济制度型构 | 第80-107页 |
第一节 作为习俗的宗教与经济 | 第80-86页 |
·原始经济与宗教信仰的因果性 | 第80-82页 |
·经济观念的宗教起源 | 第82-84页 |
·财产权利的确认:礼物交换的核心 | 第84-86页 |
第二节 礼物博弈 | 第86-95页 |
·人类学资料 | 第86-87页 |
·消耗战形式的礼物博弈假设 | 第87-89页 |
·对称形式的礼物博弈 | 第89-90页 |
·非对称形式的礼物博弈 | 第90-95页 |
第三节 礼物:交换的仪式 | 第95-99页 |
·自我施行的礼物习俗 | 第95-96页 |
·仪式中的情感力量 | 第96-97页 |
·神圣化的经济观念 | 第97-99页 |
第四节 礼物与商品 | 第99-102页 |
·礼物交换的道德性质 | 第99页 |
·产权的宗教起源 | 第99-101页 |
·从礼物到商品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余论 | 第102-104页 |
注释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中世纪的高利贷——教义与经济制度变迁 | 第107-129页 |
第一节 中世纪的经济变革与经济停滞 | 第107-110页 |
·中世纪的经济变革 | 第107-108页 |
·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 | 第108-109页 |
·中世纪经济停滞的原因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高利贷之恶 | 第110-115页 |
·传统经济观念的阻碍 | 第110-111页 |
·禁止高利贷运动 | 第111-113页 |
·教会与高利贷 | 第113-114页 |
·反高利贷:民众化的运动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规范预期理论:借贷博弈 | 第115-119页 |
·规范预期假定 | 第115-116页 |
·规范预期模型的均衡 | 第116-117页 |
·借贷博弈 | 第117-119页 |
第四节 教义与高利贷观念的变迁 | 第119-125页 |
·高利贷的象征意义 | 第119页 |
·中世纪的经济伦理 | 第119-121页 |
·从礼物经济到利润经济 | 第121-122页 |
·教义中的高利贷 | 第122-124页 |
·教义下的观念变迁 | 第124-125页 |
第五节 余论 | 第125-126页 |
注释 | 第126-129页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信仰——现代经济制度的信仰基础 | 第129-158页 |
第一节 韦伯命题及其悖论 | 第129-136页 |
·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129-130页 |
·韦伯命题 | 第130-131页 |
·韦伯的反对者 | 第131-134页 |
·托尼与韦伯 | 第134-135页 |
·理想类型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 第136-141页 |
·“资本主义”之涵义 | 第137-138页 |
·资本主义精神 | 第138-139页 |
·经济理性主义 | 第139页 |
·理性与宗教精神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理性选择模型 | 第141-150页 |
·纽康姆难题与预定论 | 第141-144页 |
·禁欲伦理与资本主义行为 | 第144-149页 |
·模型的结论 | 第149-150页 |
第四节 现代社会中的秩序与信仰 | 第150-155页 |
·信仰:伦理内涵之塑就 | 第150-153页 |
·现代社会中的信仰 | 第153-155页 |
注释 | 第155-158页 |
第七章 权力的信仰与权力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宗教、经济之浅述 | 第158-185页 |
第一节 中国的经济 | 第159-165页 |
·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 | 第159-161页 |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经济 | 第161-163页 |
·现代经济门槛前的中国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中国的宗教 | 第165-169页 |
·中国社会的宗教性与非宗教性 | 第165-166页 |
·中国社会的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 | 第166-168页 |
·中国的儒家 | 第168-169页 |
第三节 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169-172页 |
·儒家思想与商业精神 | 第169-170页 |
·商业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170-171页 |
·现代经济门槛前的儒家 | 第171-172页 |
第四节 皇权体制下的宗教与经济 | 第172-180页 |
·中国的皇权体制 | 第172-173页 |
·皇权体制下的经济 | 第173-175页 |
·皇权体制下的宗教 | 第175-178页 |
·权力、经济与宗教 | 第178-180页 |
第五节 余论 | 第180-181页 |
注释 | 第181-18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85-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9页 |
后记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