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

短额负蝗、日本蚤蝼和中华寰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部分 前言第11-30页
 1 线粒体第11-13页
   ·线粒体的发现第11页
   ·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第11-12页
   ·线粒体的起源及进化第12-13页
 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第13-17页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成第13-14页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第14页
   ·动物线粒体DNA的遗传特点第14-15页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第15-17页
 3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第17-20页
   ·线粒体基因组的分离方法第17页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策略第17-20页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现状第20页
 4 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及应用第20-27页
   ·各部分基因的分析及应用第20-26页
   ·全线粒体基因组的应用第26-27页
 5 直翅目昆虫系统进化研究现状第27页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30页
   ·物种介绍第27-28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30页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0-45页
 1 实验材料第30-33页
   ·实验标本的采集、鉴定与保存第30页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0-33页
 2 实验方法第33-41页
   ·总DNA的提取与检测第33-34页
   ·PCR扩增与纯化第34-39页
   ·测序第39-41页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41-45页
   ·测序数据的拼接和处理第41页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及分析第41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41-45页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第45-50页
 1 总DNA的提取第45页
 2 长PCR(Long-PCR)扩增及产物纯化第45-46页
 3 短PCR(Sub-PCR)扩增及产物纯化第46-47页
 4 序列测定第47页
 5 序列拼接第47-49页
 6 删除冗余序列及序列调零第49-50页
第四部分 短额负蝗线粒体基因组第50-61页
 1 短额负蝗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基本特征第50-53页
   ·短额负蝗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与顺序第50-52页
   ·基因重叠区和基因间隔序列第52页
   ·核苷酸组成第52-53页
 2 蛋白质基因第53-55页
   ·蛋白质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第53-55页
   ·蛋白质基因碱基组成偏向性第55页
 3 tRNA基因第55-57页
 4 rRNA基因第57-59页
 5 A+T富集区第59-61页
第五部分 日本蚤蝼线粒体基因组第61-71页
 1 日本蚤蝼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基本特征第61-64页
   ·日本蚤蝼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与顺序第61-63页
   ·基因重叠区和基因间隔序列第63页
   ·核苷酸组成第63-64页
 2 蛋白质基因第64-66页
   ·蛋白质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第64-66页
   ·蛋白质基因碱基组成偏向性第66页
 3 tRNA基因第66-68页
 4 rRNA基因第68-70页
 5 A+T富集区第70-71页
第六部分 中华寰螽线粒体基因组第71-81页
 1 中华寰螽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基本特征第71-74页
   ·中华寰螽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与顺序第71-73页
   ·基因重叠区和基因间隔序列第73页
   ·核苷酸组成第73-74页
 2 蛋白质基因第74-76页
   ·蛋白质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第74-76页
   ·蛋白质基因碱基组成偏向性第76页
 3 tRNA基因第76-78页
 4 rRNA基因第78-80页
 5 A+T富集区第80-81页
第七部分 比较与讨论第81-85页
 1 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基因组成及顺序比较第81-82页
 2 CO Ⅰ起始密码子第82页
 3 rRNA二级结构比较第82-85页
第八部分 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重建第85-101页
 1 序列组成分析第85-86页
 2 系统发育信号分析第86-89页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第86-88页
   ·g1检验第88-89页
 3 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第89-96页
   ·距离法建树(NJ法)第89-93页
   ·简约法建树(MP法)第93页
   ·极似然法建树(ML法)第93页
   ·贝叶斯法建树(MrBayes法)第93-96页
 4 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重建结果第96-97页
 5 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讨论第97-101页
第九部分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川油葫芦和多伊棺头蟋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下一篇:一氧化氮合酶在拟黑多刺蚁脑部的表达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