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以革新派僧伽为主要研究对象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26页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及创新点第13-15页
 三、革新的前提第15-18页
 四、各阶段特点第18-20页
 五、几个重要的问题第20-26页
第1章 人间佛教:佛教革新的目标第26-47页
   ·自身的积弊第29-36页
     ·僧伽文化素质低下第29-31页
     ·子孙寺庙大量存在,丛林没落第31-32页
     ·戒律废弛第32-36页
   ·外界的冲击第36-40页
     ·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第36-38页
     ·庙产兴学运动的致命冲击第38-40页
   ·僧伽自身的觉醒第40-44页
     ·僧伽素质的提高是其觉醒的前提条件第40-41页
     ·在家居士和诸山大德无意振兴佛教第41-42页
     ·僧伽是佛教革新的主体第42-44页
   ·革新思想的提出和发展第44-47页
     ·革新思想的提出第44-45页
     ·革新思想的发展第45-47页
第2章 教制革新第47-100页
   ·改造僧伽第47-56页
     ·净化僧团第48-53页
     ·提高僧伽素质第53-56页
   ·革新僧教育第56-82页
     ·僧教育状况第56-63页
     ·僧教育存在的问题第63-67页
     ·佛教界对僧教育革新的思考第67-82页
   ·加强佛教组织建设第82-95页
     ·佛教组织状况第82-84页
     ·存在的问题第84-88页
     ·革新措施第88-95页
   ·建立和合僧团第95-100页
     ·僧团的弊端第96-97页
     ·革新僧团的措施第97-100页
第3章 教产革新第100-126页
   ·教产革新的背景第100-106页
     ·全国教产状况第100-102页
     ·大和尚对教产的挥霍第102-103页
     ·教产对一般僧众的影响第103-106页
   ·教产风波第106-113页
     ·政府对教产的征用第107-109页
     ·教育界对教产的侵占第109-110页
     ·各地对教产的掠夺第110-113页
   ·革新教产的举措第113-126页
     ·治标之举第113-116页
     ·治本之措第116-126页
第4章 教理革新第126-155页
   ·教理研究的废弛第127-132页
   ·阐发教理第132-145页
     ·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对教理的新阐释第133-139页
     ·佛教界其他人士对教理的阐发第139-142页
     ·居士的提倡第142-145页
   ·宣扬教理第145-155页
     ·文化宣传第146-149页
     ·演讲的举办第149-151页
     ·切身参与社会,宣扬佛教第151-155页
第5章 僧伽参政第155-166页
   ·要求参政第155-160页
     ·佛教与政治紧密相关第155-156页
     ·革除佛教内部积弊,需政治力量的介入第156-158页
     ·僧伽参政符合当时的国策第158-160页
   ·以何种形式参政第160-162页
     ·问政而不干治第160-161页
     ·组织强有力的政党第161-162页
   ·对僧伽参政的评价第162-166页
第6章 民国时期(1919—1949)佛教革新综论第166-182页
   ·取得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第166-170页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寺僧内部问题第170-176页
     ·新旧问题第170-174页
     ·革新派内部存在问题第174-176页
   ·启示第176-182页
     ·坚持以全体寺僧为主体第176-178页
     ·佛教革新应契理契机第178-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1页
 一、佛教期刊类第182-184页
 二、资料汇编第184-186页
 三、专著类第186-189页
 四、论文类第189-190页
 五、外文资料第190-191页
附录第191-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
下一篇: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