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P2P 技术与版权侵权问题 | 第10-15页 |
一、P2P 技术与版权侵权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P2P 的发展与版权侵权形态 | 第11-13页 |
三、P2P 技术的价值 | 第13-15页 |
第二章 P2P 侵权责任法理分析 | 第15-23页 |
一、P2P 用户——合理使用问题 | 第15-18页 |
(一) 传统版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制度 | 第15-16页 |
(二) 国际公约关于数字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规定 | 第16-17页 |
(三) P2P 用户行为分析 | 第17-18页 |
二、P2P 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问题 | 第18-23页 |
(一) 直接侵权责任与间接侵权责任 | 第18-19页 |
(二) 美国版权法中的间接侵权责任 | 第19-20页 |
(三) 美国间接侵权责任的新发展——“安全港”条款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国外P2P 服务提供者侵权判例及分析 | 第23-38页 |
一、P2P 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责任——以美国判例为视角 | 第23-30页 |
(一) Sony 案——“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标准 | 第23-24页 |
(二) Napster 案——间接侵权责任的适用 | 第24-26页 |
(三) Aimster 案——帮助性侵权标准的再审视 | 第26-27页 |
(四) Grokster 案——故意诱导标准的创设 | 第27-30页 |
二、美国P2P 侵权判例评析 | 第30-34页 |
(一) 关于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标准 | 第30-32页 |
(二) 关于帮助性侵权中知情要件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三) 关于P2P 服务提供者能否援用安全港条款免责 | 第33-34页 |
三、P2P 侵权的刑事责任 | 第34-37页 |
(一) 日本Winny 案——第二代P2P 侵权案件 | 第34-35页 |
(二) 芬兰Finreactor 案——第三代P2P 侵权案件 | 第35-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P2P 侵权立法现状及建议 | 第38-49页 |
一、我国关于P2P 侵权问题的现有法律框架及不足 | 第38-41页 |
(一) 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及问题 | 第38页 |
(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问题 | 第38-39页 |
(三) 国务院《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问题 | 第39-40页 |
(四) 小结——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取舍 | 第40-41页 |
二、我国P2P 侵权案件的司法实践 | 第41-45页 |
(一) Kuro 案——第一代P2P 侵权案件 | 第42-43页 |
(二) POCO 案——第二代P2P 侵权案件 | 第43-45页 |
(三) 小结 | 第45页 |
三、解决我国P2P 侵权问题的立法建议 | 第45-49页 |
(一) 引入间接侵权责任 | 第45-46页 |
(二) 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