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富县区块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 ·主要成果 | 第16-17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2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8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2页 |
| ·勘探历程及现状 | 第22-24页 |
| 3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4-52页 |
| ·理论依据及划分原则 | 第24-27页 |
|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层序划分与对比原则 | 第26-27页 |
|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7-34页 |
| ·地震层序界面特征 | 第27-28页 |
| ·钻井层序识别标志及特征 | 第28-32页 |
| ·地震层序与钻井层序的联结对比 | 第32-34页 |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4-47页 |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34-35页 |
| ·单井层序划分 | 第35-41页 |
| ·连井层序对比 | 第41-47页 |
| ·层序的充填演化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47-52页 |
| ·层序的充填演化 | 第47-50页 |
|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50-52页 |
| 4 沉积体系分析 | 第52-84页 |
| ·物源分析 | 第52-56页 |
| ·重矿物分析 | 第52-54页 |
| ·碎屑颗粒粒度分析 | 第54-55页 |
| ·薄片骨架矿物分析 | 第55-56页 |
| ·沉积相标志及组合特征 | 第56-64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57-60页 |
| ·沉积微相的识别 | 第60-64页 |
| ·单井沉积相特征 | 第64-69页 |
| ·地震相 | 第69-72页 |
|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 | 第69-71页 |
| ·地震属性平面展布规律 | 第71-72页 |
| ·沉积体系分析 | 第72-84页 |
| ·三角洲体系 | 第72-73页 |
| ·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 | 第73-76页 |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76-77页 |
| ·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空间展布与演化 | 第77-84页 |
| 5 有利储集砂体分布规律 | 第84-92页 |
| ·延长组储集砂体纵向分布 | 第84页 |
| ·储集砂体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发育规律 | 第84-87页 |
| ·sq4 内砂体发育规律 | 第84-85页 |
| ·sq5 内砂体发育规律 | 第85页 |
| ·sq6 内砂体发育规律 | 第85-86页 |
| ·sq7 内砂体发育规律 | 第86-87页 |
| ·有利储集砂体平面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87-89页 |
| ·层序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 | 第87页 |
| ·残留可容纳空间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 | 第87-88页 |
| ·沉积相带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 | 第88-89页 |
| ·有利储集砂体分布预测 | 第89-92页 |
| ·SQ2 内有利储集砂体评价与预测 | 第89-90页 |
| ·SQ3 内有利储集砂体评价与预测 | 第90-92页 |
|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附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