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滨海(鲁东南)区创始阶段的根据地政权建设 | 第9-14页 |
(一) 代行政权职能的滨海(鲁东南)地区党组织的建设 | 第9-11页 |
(二) 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根据地的创建 | 第11-14页 |
1、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的建立和扩大 | 第11-12页 |
2、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 第12页 |
3、地方武装 | 第12页 |
4、人民武装力量 | 第12-13页 |
5、根据地的创建 | 第13-14页 |
二、滨海(鲁东南)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初创 | 第14-22页 |
(一) 根据地的发展 | 第14-15页 |
(二)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 第15-19页 |
1、鲁南专署第一行署、莒日临赣4 县联合办事处及县级抗日政权的建立 | 第15-17页 |
2、郯城县及郯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 第17页 |
3、基层政权的组织与组建 | 第17-19页 |
(三) 党组织的建设 | 第19页 |
(四) 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军队建设 | 第19-20页 |
(五) 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力量的建立 | 第20-22页 |
三、滨海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发展 | 第22-41页 |
(一) 政权建设指导思想 | 第23页 |
(二) 抗日民主政权的逐步发展与健全 | 第23-37页 |
1、滨海区党政领导机关建设及机构变迁 | 第24-29页 |
2、县级地方政权和党的组织建设 | 第29-32页 |
3、基层政权的建设 | 第32-34页 |
4、经贸机构的设立及货币政策 | 第34页 |
5、文教机构的设立 | 第34-35页 |
6、精兵简政 | 第35-36页 |
7、基层党组织改造和整风运动 | 第36-37页 |
(三) 山东纵队的地方化和人民游击战争 | 第37-38页 |
1、山东纵队的地方化 | 第37页 |
2、人民游击战争 | 第37-38页 |
(四) 减租减息、增加工资运动 | 第38-41页 |
四、滨海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与完善 | 第41-57页 |
(一) 抗日民主政权的调整与巩固 | 第41-47页 |
1、滨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的机构变迁 | 第41-43页 |
2、县级地方政权和党组织的调整、完善 | 第43-46页 |
3、经贸、文教机构的完善 | 第46页 |
4、城市工作机构的设立 | 第46页 |
5、整风运动和基层党组织改造 | 第46-47页 |
(二)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地方化和地方武装的整编 | 第47-49页 |
1、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地方化 | 第47页 |
2、地方武装的整编 | 第47-48页 |
3、人民游击战争 | 第48-49页 |
(三) 减租减息和查减运动 | 第49-51页 |
(四) 从根据地的恢复到战略反攻 | 第51-57页 |
1、根据地的恢复 | 第51页 |
2、根据地的局部反攻及新区的开辟 | 第51-52页 |
3、全面反攻,解放滨海区全境 | 第52-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