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基本问题 | 第7-15页 |
第一节 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 第7-12页 |
一、弱势群体界定 | 第7-8页 |
二、法律援助问题 | 第8-12页 |
第二节 法律援助主体 | 第12-15页 |
一、实施主体 | 第12页 |
二、受援主体 | 第12-13页 |
三、责任主体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对弱势群体实行法律援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实行法律援助的重要性分析 | 第15-19页 |
一、有利于贯彻宪法“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第15页 |
二、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 第15-16页 |
三、有利于社会稳定 | 第16-17页 |
四、有利于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2页 |
一、人权观念的深入发展要求重视法律援助 | 第19页 |
二、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 | 第19-20页 |
三、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保障已成为一国政府的国际义务 | 第20页 |
四、加强党的执政根基客观上也要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现状及不足 | 第22-33页 |
第一节 法律援助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一、国外的立法现状 | 第22页 |
二、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 | 第22页 |
三、法律法规方面 | 第22-23页 |
四、对弱势群体保护的优势 | 第23页 |
第二节 援助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一、相关的保障制度建设 | 第23-24页 |
二、机构的设置 | 第24-25页 |
三、法律援助模式 | 第25-26页 |
四、援助的案件质量 | 第26页 |
五、采用的服务形式 | 第26-29页 |
第三节 法律援助的不足之处 | 第29-33页 |
一、立法不完善 | 第29页 |
二、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 第29-30页 |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四、援助标准不切实际 | 第31页 |
五、法律援助意识有待提高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对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援助的路径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法律援助工作的合理规划 | 第33-35页 |
第二节 选择符合国情的援助模式 | 第35-37页 |
一、国外法律援助模式 | 第35-36页 |
二、对中国的借鉴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为弱势群体实施法律援助的保障措施 | 第37-43页 |
一、完善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二、建立高效务实、协调顺畅的法律援助机构 | 第38-39页 |
三、建立完善的经济保障体系 | 第39-41页 |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第41-42页 |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