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铜表面仿生结构的构建及其浸润性调控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52页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基础第15-20页
     ·接触角第15-18页
     ·滚动角第18-20页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第20页
   ·超疏水表面的形貌特征第20-24页
     ·低表面能物质的表面修饰第21页
     ·超疏水表面的粗糙结构第21-24页
       ·超疏水微米/亚微米结构第21-22页
       ·超疏水纳米结构第22-23页
       ·超疏水微米/纳米阶层结构第23-24页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第24-32页
     ·表面复制技术第24-25页
     ·光刻技术微加工法第25页
     ·气相沉积第25-26页
     ·溶胶-凝胶法第26页
     ·层层组装和自组织技术第26-27页
     ·电化学法第27-29页
       ·电化学沉积第27-28页
       ·电化学聚合第28页
       ·静电纺丝第28-29页
     ·水热法第29页
     ·表面刻蚀技术第29-31页
       ·激光和等离子体刻蚀第30页
       ·化学刻蚀第30-31页
     ·模板法第31-32页
     ·相分离第32页
     ·其他方法第32页
   ·超疏水表面的发展方向第32-34页
     ·超疏水各向异性第32-33页
     ·多功能化第33页
     ·智能化第33-34页
     ·产业化第34页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34-36页
     ·选题依据第34-35页
     ·研究内容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52页
第2章 CUO/CU(OH)_2仿生结构的构建及其浸润性第52-106页
   ·CU(OH)_2 纳米管准阵列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第52-59页
     ·实验部分第53-54页
       ·试剂及仪器第53页
       ·实验步骤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58页
       ·表面形貌分析第54-55页
       ·晶体结构分析第55页
       ·表面成分分析第55-57页
       ·表面浸润性分析第57-58页
     ·本节小结第58-59页
   ·CU(OH)_2 纳米柱表面烷基和氟碳终端分子膜的不同浸润性第59-67页
     ·实验部分第59-60页
       ·试剂及仪器第59-60页
       ·实验步骤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6页
       ·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分析第60-62页
       ·表面浸润性分析第62-64页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第64-66页
     ·本节小结第66-67页
   ·铜化合物类荷叶结构的构建及其仿生自清洁功能第67-79页
     ·实验部分第68-69页
       ·试剂及仪器第68页
       ·实验步骤第68-69页
     ·结果与讨论第69-78页
       ·表面形貌分析第69-70页
       ·生长机理分析第70-73页
       ·晶体结构分析第73-74页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第74-76页
       ·表面浸润性分析第76-78页
     ·本节小结第78-79页
   ·牡丹花状CUO 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第79-86页
     ·实验部分第79-80页
       ·试剂及仪器第79-80页
       ·实验步骤第80页
     ·结果与讨论第80-85页
       ·表面形貌分析第80-81页
       ·晶体结构分析第81-82页
       ·表面成分分析第82-84页
       ·表面浸润性分析第84-85页
     ·本节小结第85-86页
   ·铜箔表面铜化合物的形貌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第86-100页
     ·实验部分第86-89页
       ·试剂及仪器第86页
       ·实验步骤第86-89页
     ·结果与讨论第89-99页
       ·基底处理方式的影响第89-90页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90-91页
       ·溶液浓度的影响第91-92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92-93页
       ·样品放置方式的影响第93页
       ·后处理方式的影响第93-95页
       ·改换浓度法制备尖头或弯头Cu(OH)_2 纳米线第95-99页
     ·本节小结第99-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第3章 酸辅助表面氧化法制备蜂巢状多孔铜磷酸盐单晶类荷叶结构第106-121页
   ·实验部分第107-108页
     ·试剂与仪器第107页
       ·试剂第107页
       ·仪器第107页
     ·实验步骤第107-108页
       ·蜂巢状多孔铜磷酸盐单晶类荷叶结构的制备第107页
       ·化学修饰第107-108页
   ·结果与讨论第108-116页
     ·表面形貌分析第108-109页
     ·晶体结构分析第109页
     ·晶体生长过程第109-111页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第111-113页
     ·表面浸润性分析第113-115页
     ·溶液浓度的影响第115页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115-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第4章 羟基硝酸铜微晶阵列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第121-138页
   ·实验部分第121-122页
     ·试剂及仪器第121-122页
       ·试剂第121页
       ·仪器第121-122页
     ·超疏水性表面的制备第122页
   ·结果与讨论第122-136页
     ·表面形貌分析第122-125页
     ·表面晶体结构分析第125-126页
     ·热重(TGA)分析第126-127页
     ·晶体形成机理分析第127-130页
     ·表面浸润性分析第130-134页
     ·硝酸铜溶液浓度的影响第134-135页
     ·表面化学组成分析第135-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1页
   ·主要结论第138-140页
   ·展望第140-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修饰纳米SiO2的表面功能团测定及在尼龙6中的应用
下一篇:黄河中游地区粗山羊草遗传多样性、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及纹枯病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