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技术的实用性 | 第11-12页 |
·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电子鼻模式识别算法应用情况综述 | 第16-36页 |
·多变量统计分类识别方法 | 第16-19页 |
·主分量分析(PCA) | 第16-17页 |
·独立分量分析法(ICA) | 第17页 |
·最小二乘法(PLS) | 第17页 |
·Fisher 分类方法 | 第17-18页 |
·线性判别函数法(LDA) | 第18页 |
·聚类分析法(CA) | 第18-19页 |
·K 均值法 | 第19页 |
·判别分析法(DA) | 第19页 |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分类识别方法 | 第19-30页 |
·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 | 第20页 |
·误差回传神经网络(BP) | 第20-22页 |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 | 第22-23页 |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 | 第23-24页 |
·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SVM) | 第24-25页 |
·概率神经网络(PNN) | 第25-26页 |
·自适应共振理论神经网络(ART) | 第26页 |
·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LVQ) | 第26-27页 |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 | 第27页 |
·模糊神经网络(FNN) | 第27-28页 |
·混沌神经网络(K 系列模型神经网络) | 第28-29页 |
·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神经网络(CMACNN) | 第29页 |
·时延神经网络(TDNN) | 第29页 |
·海明神经网络、对向传播神经网络及双向联想记忆神经网络 | 第29-30页 |
·脉冲神经网络(SNN) | 第30页 |
·遗传算法GA | 第30-31页 |
·混合型模式识别算法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第36-57页 |
·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方法 | 第36-42页 |
·传感器阵列响应数据的产生 | 第36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6-37页 |
·特征提取 | 第37-40页 |
·特征选择 | 第40-42页 |
·本文提出的改良信号处理方法 | 第42-56页 |
·信号改良的思路 | 第42-43页 |
·传感器的响应数据 | 第43页 |
·传感器响应数据的截断处理 | 第43-47页 |
·滤波器逼近算法仿真 | 第47-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模式识别算法研究 | 第57-86页 |
·统计模式识别算法 | 第57-65页 |
·主成分分析法(PCA) | 第57-60页 |
·独立成分分析法(ICA) | 第60-61页 |
·最小二乘法(LS) | 第61-65页 |
·神经网络识别算法 | 第65-80页 |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 第65-68页 |
·BP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算法 | 第68-73页 |
·RBF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算法 | 第73-77页 |
·自组织特征神经网络模式(SOM)识别算法 | 第77-80页 |
·混合模式识别算法 | 第80页 |
·本论文研究采用的模式识别算法 | 第80-85页 |
·设计思路 | 第80-81页 |
·最优特征向量的确定 | 第81-82页 |
·模式识别算法步骤 | 第82页 |
·模式识别算法的仿真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6-88页 |
·工作总结 | 第86页 |
·研究结论 | 第86页 |
·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1页 |
详细摘要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