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53页 |
| ·无机微孔材料简介 | 第10-30页 |
| ·硅铝酸盐 | 第10-11页 |
| ·磷酸铝微孔化合物 | 第11-15页 |
| ·杂原子磷酸铝分子筛 | 第15-23页 |
| ·其它主族金属磷酸盐 | 第23-24页 |
|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 第24-26页 |
| ·其它新型微孔化合物 | 第26-30页 |
| ·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30-32页 |
|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 第30页 |
| ·微波合成法 | 第30-31页 |
| ·氟离子合成法 | 第31页 |
| ·转晶 | 第31页 |
| ·干凝胶法 | 第31页 |
| ·离子热 | 第31页 |
| ·组合化学方法 | 第31-32页 |
| ·其它合成方法 | 第32页 |
| ·无机微孔化合物晶化的影响因素—模板作用 | 第32-35页 |
| ·金属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性质研究 | 第35-37页 |
| ·催化性质 | 第35-36页 |
| ·光致发光性质 | 第36-37页 |
|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37页 |
|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 | 第37-38页 |
| ·本论文所采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53页 |
| 第二章 具有新型分子筛结构的金属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75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MgAPO-CJ60 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63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 ·MgAPO-CJ60 的表征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 ·小结 | 第63页 |
| ·ZnAPO-CJ61 的合成与表征 | 第63-71页 |
|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 ·ZnAPO-CJ61 的表征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 ·小结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三章 系列过渡金属磷酸铝MAPO-CHA 的合成与表征 | 第75-94页 |
| ·前言 | 第75-76页 |
| ·以镍胺配合物为模板的MAPO-CHA-A 的合成与表征 | 第76-82页 |
|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 ·MnAPO-CHA-A 的表征 | 第77-80页 |
| ·MnAPO-CHA-A 的结构分析 | 第80-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以二乙胺为模板的过渡金属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82-90页 |
|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 ·MnAPO-CHA-B 的表征 | 第83-86页 |
| ·MnAl(PO_4)_2[(C_2H_5)_2NH_2]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86-87页 |
| ·MAPO-CHA-B 的性质研究 | 第87-90页 |
| ·小结 | 第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第四章 母液法合成过渡金属磷酸铝微孔化合物 | 第94-114页 |
| ·前言 | 第94-95页 |
| ·利用Mu-4 母液的金属磷酸铝MAPO-CJ51 的合成与表征 | 第95-103页 |
|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 ·化合物的表征 | 第97-9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利用AlPO-IM 母液的金属磷酸铝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3-109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3-104页 |
|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04-10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 ·小结 | 第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 第五章 以[Cu(en)_2]~(2+)为模板的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14-129页 |
| ·前言 | 第114-115页 |
| ·[Cu(C_2N_2H_8)_2]_(0.5)[Al_3P_3O_(12)(OH)]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15-123页 |
| ·实验部分 | 第115-116页 |
|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16-120页 |
| ·AlPO-CJ53 和AlPO-25 的结构分析 | 第120-122页 |
| ·化合物AlPO-CJ53 的相转变研究 | 第122页 |
| ·化合物AlPO-CJ53 的荧光性质 | 第12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2-13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5页 |
| 中文摘要 | 第135-137页 |
| Abstract | 第137-140页 |
| 附录 | 第140-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