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正当性 | 第12-22页 |
(一) 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本质——司法权对公司自治的调节 | 第12-15页 |
1、公司自治及其限制 | 第12-13页 |
2、司法权对公司自治的调节 | 第13-15页 |
(二) 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1、权力制约理论 | 第15-16页 |
2、中小股东等弱势群体利益保护——防止"资本多数派暴政"发生 | 第16-17页 |
3、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7-19页 |
(三) 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1、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是填充公司法律空隙的必然要求 | 第19-20页 |
2、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是弥补行政权力退出后公司纠纷解决空白的最佳途径 | 第20页 |
3、加强公司治理的司法权干预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 第20-22页 |
二、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途径 | 第22-32页 |
(一) 诉讼机制 | 第22-27页 |
1、股东直接诉讼 | 第22-23页 |
2、股东派生诉讼 | 第23-25页 |
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 | 第25-27页 |
(二) 非诉讼机制 | 第27-32页 |
1、股东会的司法召集案件 | 第27-28页 |
2、异议股东行使股份收买请求权过程中的司法估价案件 | 第28-29页 |
3、董事的司法任免 | 第29-30页 |
4、股东行使知情权受阻时的司法救济案件 | 第30-32页 |
三、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合理限度 | 第32-36页 |
(一) 审判前提:尊重公司团体人格和公司自治 | 第32-33页 |
(二) 审判理念:坚持司法有限干预原则 | 第33-34页 |
(三) 自由裁量:商业判断规则的引用 | 第34-36页 |
四、我国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36-41页 |
(一) 我国《公司法》中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不足 | 第36-37页 |
1、在有些问题上,公司法虽有规定,但规定不详、不准,且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诉性 | 第36-37页 |
2、缺乏非诉讼机制 | 第37页 |
(二) 我国公司治理中司法权干预的完善 | 第37-41页 |
1、通过司法解释来弥补公司法程序性规范匮乏及可操作性不强的不足,切实增强《公司法》的可诉性 | 第37-38页 |
2、在《公司法》或司法解释中应当导入商业判断规则,并且通过审判实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则 | 第38-39页 |
3、加强司法权干预公司治理的力度及发展新的调节方式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感谢语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