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社会公正的概述 | 第19-33页 |
·社会公正的思想渊源 | 第19-23页 |
·古代思想家的探讨 | 第19-20页 |
·近现代思想家的研究 | 第20-21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 | 第21-23页 |
·社会公正的内涵与价值 | 第23-30页 |
·社会公正的基本内涵 | 第23-27页 |
·社会公正的价值 | 第27-30页 |
·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 第30-33页 |
·基本权利的保证,即保证原则 | 第30页 |
·机会平等,即事前原则 | 第30-31页 |
·按贡献分配,即事后原则 | 第31页 |
·社会调剂原则 | 第31-33页 |
第3章 和谐视域中中国社会不公正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 第33-46页 |
·当前中国社会不公正的主要表现 | 第34-43页 |
·经济领域的不公正 | 第34-36页 |
·政治领域的不公正 | 第36-38页 |
·文化领域的不公正 | 第38-41页 |
·社会领域的不公正 | 第41-43页 |
·社会不公正现象阻碍和谐社会建设 | 第43-46页 |
·导致社会发展动力的消退 | 第44页 |
·延缓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 第44-45页 |
·增加社会安全运行风险 | 第45-46页 |
第4章 中国社会不公正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6-59页 |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 | 第46-49页 |
·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的不协调 | 第46-47页 |
·经济增长与共同富裕的矛盾 | 第47-48页 |
·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冲突 | 第48-49页 |
·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 第49-55页 |
·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 第49-51页 |
·政治体制的不完善 | 第51-52页 |
·文化体制不完善 | 第52-53页 |
·法律体制不完善 | 第53-55页 |
·社会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 | 第55-59页 |
·阶层结构不合理 | 第56-57页 |
·城乡结构不合理 | 第57-58页 |
·区域结构不合理 | 第58-59页 |
第5章 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 第59-70页 |
·坚持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59-61页 |
·有效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 第60页 |
·有效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 第60页 |
·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60-61页 |
·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 第61-65页 |
·完善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正 | 第61-62页 |
·健全政治体制促进社会公正 | 第62-63页 |
·实现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正 | 第63-64页 |
·改革文化体制实现社会公正 | 第64-65页 |
·建立和优化社会结构 | 第65-70页 |
·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体系 | 第66-67页 |
·合理调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 | 第67-68页 |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