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中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长途传输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3页
 亚洲沙尘气溶胶对区域环境以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第12-23页
  一. 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组成和来源第12页
  二. 沙尘气溶胶长途传输及其传输途中与污染气溶胶的混合和组分的转化第12-15页
  三. 大气气溶胶对区域大气质量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5-17页
  四. 中国气溶胶的长距离输送对太平洋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第17-19页
  五.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亚洲沙尘的主要来源第19-21页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3-34页
 1. 样品采集第23-29页
   ·采样点第23-26页
   ·大气颗粒物第26-27页
   ·SO_2和NO_2气态污染物第27页
   ·黑碳(BC)气溶胶第27-29页
   ·有机气溶胶第29页
 2. 分析方法第29-31页
 3. 气象数据和有关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数据的收集整理第31-32页
 4. 数据分析方法第32-34页
第三章 亚洲沙尘主要源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的古海洋源特征第34-54页
 1.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概况第35-36页
   ·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第35-36页
   ·季节变化第36页
 2. 粒径分布第36-37页
 3.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特性第37-41页
   ·元素第37-39页
   ·离子第39-41页
 4.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的古海洋源特征第41-42页
   ·气溶胶中的可溶性硫第41-42页
   ·以Na为参比元素的富集系数EF第42页
 5. 塔克拉玛干沙漠硫酸盐的长距离传输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第42页
 6. 结论第42-43页
 图表清单第43-54页
第四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第54-71页
 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及其分布第54-55页
   ·PM_(2.5)和TSP第54-55页
   ·黑碳(BC)气溶胶第55页
 2.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特性第55-62页
   ·元素第55-58页
   ·离子化学第58-62页
 图表清单第62-71页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黑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第71-82页
 1. 黑碳(BC)浓度的在线监测第72-73页
 2. 沙尘气溶胶中黑碳的季节分布特征第73-75页
   ·黑碳气溶胶浓度全年概况第73页
   ·黑碳的季节变化第73-74页
   ·黑碳的昼夜变化第74-75页
 3. 沙尘暴与非沙尘暴期间的黑碳比较第75页
 4. 黑碳的来源解析第75-76页
 5. 结论第76-77页
 图表清单第77-82页
第六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其来源第82-97页
 1. 和田大气污染基本概况第83-84页
   ·大气颗粒物第83-84页
   ·黑碳气溶胶第84页
 2. 和田气溶胶的化学特性及其来源第84-89页
   ·元素第85-87页
   ·离子化学第87-89页
 3. 结论第89-90页
 图表清单第90-97页
第七章 亚洲沙尘源区上游城市乌鲁木齐大气颗粒物严重污染的理化特性及其组分、来源分析第97-110页
 1. 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第98-99页
 2. 一种全新的奇特的天气模式——笼罩在城市上空的严重灰霾第99页
 3. 典型的季节变化特征第99-100页
 4. 气溶胶微观形貌特征第100-101页
 5. 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的存在形式及其来源第101-102页
   ·水溶性离子的存在形式第101-102页
   ·乌鲁木齐气溶胶的来源第102页
 6. 乌鲁木齐严重灰霾的可能形成机制:第102-104页
 图表清单第104-110页
第八章 乌鲁木齐大气气溶胶四季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第110-126页
 1.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第110-112页
   ·SO_2和NO_2第110页
   ·PM_(2.5)和TSP第110-111页
   ·黑碳(BC)第111-112页
 2. 乌鲁木齐气溶胶的化学组成第112-115页
   ·气溶胶的组分第112-113页
   ·粒径分布第113页
   ·气溶胶中的元素第113-114页
   ·气溶胶的离子第114-115页
 3. 二次污染离子的形成机制第115-116页
   ·SOR和NOR第115-116页
   ·SO_4~(2-), NO_3~-, NH_4~+与能见度、相对湿度(RH)的关系第116页
 4. 硫酸盐气溶胶的矿物源和人为源第116-117页
 5. 结论第117-119页
 图表清单第119-126页
第九章 亚洲沙尘源区典型内陆城市乌鲁木齐产生严重灰霾的化学机理第126-144页
 1. 乌鲁木齐市的严重大气污染状况第127-128页
   ·2001-2007年气溶胶浓度第127页
   ·气溶胶的季节变化第127-128页
   ·能见度第128页
 2.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第128-133页
   ·大气气溶胶的组成第128-129页
   ·大气气溶胶的元素特征及其来源第129-131页
   ·乌鲁木齐大气气溶胶的离子特征第131-133页
 3. 乌鲁木齐严重灰霾的形成机制第133-134页
   ·能见度与风速、风向和相对湿度(RH)第133页
   ·总可溶性离子(TWSI)、铵盐与能见度第133页
   ·能见度与PM_(2.5), TWSI, SO_4~(2-)和NH_4~+第133-134页
 4. 关于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第134页
 5. 结论第134-136页
 图表清单第136-144页
第十章 中国沙尘气溶胶长途传输中与污染气溶胶的相互混合及其对区域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44-160页
 1. 2007年沙尘暴概述第145-146页
 2. 来源识别第146页
   ·气团轨迹第146页
   ·元素示踪第146页
 3. 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特性第146-148页
   ·气溶胶中元素组分的理化特性第146-148页
   ·气溶胶中可溶性离子组分的理化特性第148页
 4. 沙尘气溶胶与污染气溶胶的混合机制第148-151页
 5. 沙尘气溶胶长途传输中与污染气溶胶的相互混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第151-152页
 图表清单第152-160页
第十一章 亚洲沙尘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影响的源解析第160-181页
 1. 样品第16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61-170页
   ·2001年和2002年沙尘暴期间的一般性描述第161-162页
   ·元素特征值确认沙尘源区第162-164页
   ·PMF源解析第164-169页
   ·来自气象模型的源信息第169页
   ·6次沙尘事件的分类第169-170页
 3. 结论第170-171页
 图表清单第171-181页
第十二章 结论和展望第181-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206页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06-208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208页
附录3 已发表论文的首页第208-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实验室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