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东亚产品内分工和零部件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1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第13-17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3-16页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第17-18页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7页
  二、文章的结构安排第17-18页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和难点第18-21页
  一、本文创新点第18-19页
  二、本文的难点和不足第19-2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1-31页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主要理论框架第22-27页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第22-25页
  二、新贸易理论框架第25-26页
  三、产业组织理论同国际贸易理论框架相结合第26-27页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实证研究第27-31页
  一、产品内垂直分工的度量方法第27-29页
  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第29-31页
第三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和零部件贸易理论研究基础第31-73页
 第一节 基本理论逻辑第31-35页
  一、产品内分工的界定第31-33页
  二、国际生产共享理论支持逻辑第33-35页
 第二节 区位优势——产品内分工的宏观影响因素第35-49页
  一、比较优势——自然形成的区位优势第36-42页
  二、产业集聚优势——政府努力的结果第42-49页
 第三节 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微观决策者第49-58页
  一、跨国公司战略行为的理论基础第50-55页
  三、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政策基础第55-58页
 第四节 技术——产品内分工的根本决定因素第58-67页
  一、生产技术规模经济特征同产品内分工第58-62页
  二、技术差距和技术传递第62-66页
  三、推动产品内分发展的新兴技术特征第66-67页
 第五节 服务联系成本——产品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第67-73页
  一、服务联系成本同产品内分工的一个简单模型第68-70页
  二、服务联系成本不断下降的事实第70-73页
第四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发展现状和东亚生产共享网络第73-106页
 第一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衡量方法和数据选择第73-76页
  一、传统贸易分析方法的弊端和问题第73-74页
  二、联合国《标准贸易分类》同零部件贸易第74-75页
  三、零部件商品的选择方法第75-76页
 第二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现状第76-86页
  一、零部件贸易区域和国家结构第76-81页
  二、零部件贸易部门构成第81-82页
  三、零部件贸易地区流向第82-86页
 第三节 东亚区域生产共享网络——以中国为枢纽的国际分工第86-106页
  一、东亚产品内分工技术梯度结构第86-92页
  二、东亚生产共享现状——技术梯度动态分析第92-95页
  三、高技术梯度国家零部件贸易流向分析第95-98页
  四、低技术梯度国家零部件贸易流向分析第98-103页
  五、东亚生产网络形成基础和动因第103-106页
第五章 东亚产品内分工与零部件贸易——实证分析第106-137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的选择第106-108页
  一、引力模型原理及应用第106-107页
  二、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选择第107-108页
  三、增广贸易引力模型第108页
 第二节 东亚产品内分工和零部件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增广引力模型的测算:1992-2006第108-120页
  一、模型设定第109-113页
  二、回归结果分析第113-120页
 第三节 东亚垂直分工网络与技术梯度研究——基于零部件贸易的视角第120-137页
  一、模型设定第120-124页
  二、回归结果分析第124-137页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137-149页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第137-140页
  一、理论方面第137-138页
  二、实证方面第138-140页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第140-146页
  一、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第141-143页
  二、中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的战略选择第143-146页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46-149页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第146-147页
  二、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0页
附录第160-161页
图表目录第161-163页
个人简历和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第163页
 一、个人简历第163页
 二、研究成果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研究
下一篇:控制性股东治理风险与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