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4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5-30页 |
·收入分配: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与研究路径的分化 | 第15-21页 |
·收入分配的分类 | 第21-23页 |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 第23-27页 |
·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是当前我国各种经济问题的根源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30-36页 |
·国民收入流程的三个阶段 | 第30-31页 |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 第31-34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36-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主要创新 | 第37页 |
第四节 结构安排 | 第37-4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41-76页 |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分配与增长理论 | 第41-51页 |
·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 | 第41-43页 |
·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43-46页 |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 第46-48页 |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第48-50页 |
·古典经济学分配与增长理论的现代解读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分配与增长理论 | 第51-57页 |
·生产与分配的一般关系 | 第51-52页 |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分离时收入分配的决定与变动趋势 | 第52-54页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第54-55页 |
·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55-57页 |
·马克思分配与增长理论的现代解读 | 第57页 |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与增长理论 | 第57-66页 |
·边际生产力决定分配份额 | 第58-62页 |
·相对份额的决定 | 第62-63页 |
·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63-65页 |
·新古典经济学分配与增长理论的现代解读 | 第65-66页 |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配与增长理论 | 第66-76页 |
·凯恩斯的增长与分配理论 | 第67-71页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增长与分配理论 | 第71-74页 |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配与增长理论的现代解读 | 第74-76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 | 第76-102页 |
第一节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标准的理论界定 | 第76-82页 |
·各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76-80页 |
·收入分配格局的衡量 | 第80页 |
·最优收入份额的确定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基本假定 | 第82-83页 |
·规模报酬不变 | 第82-83页 |
·边际产品递减 | 第83页 |
·满足稻田条件 | 第83页 |
·跨时投资假说 | 第83页 |
第三节 模型的数理表述 | 第83-99页 |
·劳动和资本所得份额的确定 | 第84-87页 |
·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得份额的确定 | 第87-93页 |
·消费和投资份额的确定 | 第93-99页 |
第四节 模型表达的主要思想 | 第99-102页 |
·按贡献分配的理论前提 | 第99-100页 |
·按贡献分配的理论支柱 | 第100页 |
·按贡献分配原则实现的一般依据 | 第100-101页 |
·按贡献分配充分实现的条件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第102-133页 |
第一节 基本的发展过程 | 第102-108页 |
·劳动和资本所得份额的发展过程 | 第103-106页 |
·政府、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迁 | 第106-107页 |
·投资和消费规模的变迁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计量经济方法与数据 | 第108-115页 |
·变量 | 第108-109页 |
·方法 | 第109-110页 |
·数据 | 第110-115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第115-128页 |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 | 第115-118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118-122页 |
·协整检验 | 第122-123页 |
·估计结果 | 第123-128页 |
第四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经济增长的聚类分析 | 第128-133页 |
·要素收入格局与经济增长绩效的聚类分析 | 第129-130页 |
·主体收入格局与经济增长绩效的聚类分析 | 第130-131页 |
·国民收入使用格局与经济增长绩效的聚类分析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最优分配 | 第133-16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33-142页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第134-138页 |
·柯布-道格拉斯的发展与演变 | 第138-140页 |
·对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测量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测量中国的资本投入 | 第142-150页 |
·永续盘存法的基本原理 | 第142-146页 |
·方法 | 第146-148页 |
·1952-2004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测量中国的劳动投入 | 第150-156页 |
·测量劳动投入的基本原理 | 第150-154页 |
·方法 | 第154-156页 |
·1978-2006年中国经济的劳动投入 | 第156页 |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 第156-161页 |
·GDP与劳动、资本增长趋势 | 第156-157页 |
·总量生产函数的估计与结果 | 第157-159页 |
·私营企业生产函数的估计与结果 | 第159-16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61-164页 |
第六章 国民收入在国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最优分配 | 第164-19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64-177页 |
·主体收入分配格局为传统体制下收入分配研究的全部内容 | 第164-166页 |
·主体收入分配格局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66-177页 |
第二节 国家、企业和居民所得的测量 | 第177-188页 |
·测算主体分配格局的必要 | 第177-178页 |
·主体分配格局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 第178-180页 |
·主体收入分配格局的经验检验 | 第180-184页 |
·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与特征事实 | 第184-188页 |
第三节 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最优分配 | 第188-192页 |
·模型设定 | 第188-190页 |
·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 第190-192页 |
·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最优分配 | 第19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92-195页 |
第七章 国民收入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最优分配 | 第195-22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95-204页 |
·投资率与消费率的界定 | 第195-197页 |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 第197-199页 |
·消费与经济增长 | 第199-202页 |
·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的一般趋势 | 第202-204页 |
第二节 中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动 | 第204-215页 |
·中国消费率变动的基本趋势 | 第205-207页 |
·中国投资率变动的基本趋势 | 第207-210页 |
·中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国际比较 | 第210-212页 |
·中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212-215页 |
第三节 国民收入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最优分配 | 第215-222页 |
·投资与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15-220页 |
·模型设定 | 第220-221页 |
·基于经济增长的最优投资与消费规模 | 第221-22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22-224页 |
第八章 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方法和途径 | 第224-256页 |
第一节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总体评价 | 第224-228页 |
·当前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 第224-225页 |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与世界经济发展阶段中分配的比较 | 第225-226页 |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与最优值的比较 | 第226-227页 |
·两种比较结果的分析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评论 | 第227-228页 |
第二节 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地位 | 第228-232页 |
·再分配格局比初次分配格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 第228-230页 |
·可支配收入份额决定了消费和投资率的高低 | 第230-231页 |
·居民收入份额是全部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 | 第231-232页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份额的决定因素分析 | 第232-248页 |
·居民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变量选取与动态分析 | 第232-236页 |
·VAR模型 | 第236-240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240-244页 |
·方差分解 | 第244-248页 |
第四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 第248-256页 |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 | 第248-250页 |
·满足劳动者的合理利益要求,调整劳资相对份额 | 第250-252页 |
·继续推进金融深化,让居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 第252-253页 |
·加大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力度,控制政府可支配收入份额 | 第253-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256-262页 |
附表 | 第262-309页 |
致谢 | 第309-310页 |
主要经历 | 第310-3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