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山区连续刚构—简支梁体系桥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地震灾害 | 第12-13页 |
·高烈度山区桥梁震害及分析 | 第13-17页 |
·桥梁抗震设计现状 | 第17页 |
·我国桥梁结构抗震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 | 第17-21页 |
·严峻形势 | 第17-18页 |
·任务 | 第18-21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大桥地震动输入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37页 |
·引言 | 第22页 |
·大桥的地震动输入 | 第22-24页 |
·地震动输入简述 | 第22-23页 |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第23-24页 |
·地震动输入模式 | 第24页 |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 | 第24-27页 |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弹簧刚度计算的"m"法 | 第25-27页 |
·水—结构相互作用 | 第27-32页 |
·动水方程的建立 | 第27-30页 |
·地震作用下水与桥墩的相互作用原理 | 第30-31页 |
·结构与水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大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桥型概况 | 第32-33页 |
·桥梁结构空间有限元模型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大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7-50页 |
·引言 | 第37页 |
·桥梁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37-49页 |
·桥梁结构振动的动力学方程 | 第37-40页 |
·桥梁结构自振特性计算 | 第40-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主桥与引桥在地震作用下的耦联作用 | 第50-67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地震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51-53页 |
·动态时程分析法的发展过程 | 第51页 |
·动态时程法的地震力计算 | 第51-53页 |
·大桥动态时程反应分析 | 第53-66页 |
·主桥模型桥墩墩底内力值计算结果 | 第54-57页 |
·全桥模型桥墩底部内力值计算结果 | 第57-61页 |
·引桥模型桥墩底部内力值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三种模型桥墩底部内力值计算结果对比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梁体与挡块的碰撞效应研究 | 第67-84页 |
·引言 | 第67页 |
·碰撞的基本理论 | 第67-72页 |
·碰撞的类型及特征 | 第67-68页 |
·碰撞过程与基本假设 | 第68页 |
·简支梁桥梁与挡块之间碰撞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68-70页 |
·碰撞接触单元参数分析 | 第70-72页 |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 第72-79页 |
·不考虑结构碰撞的反应 | 第73-75页 |
·结构发生碰撞的反应 | 第75-77页 |
·比较有碰撞与无碰撞对结构内力反应的影响 | 第77-79页 |
·梁体与挡块之间的间隙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 第79-81页 |
·对碰撞力的影响 | 第79页 |
·对上部结构反应的影响 | 第79-80页 |
·对桥墩的影响 | 第80-81页 |
·比较有无碰撞阻尼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简支梁桥的减隔震研究 | 第84-98页 |
·引言 | 第84-86页 |
·我国桥梁减隔技术的发展情况 | 第84-85页 |
·减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及减震率 | 第85-86页 |
·铅芯橡胶支座 | 第86-89页 |
·铅芯橡胶支座的构造 | 第86-87页 |
·铅芯橡胶支座的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87-89页 |
·铅芯橡胶支座的减隔震性能分析 | 第89-93页 |
·铅芯橡胶支座的选择及计算模型 | 第89-90页 |
·铅芯橡胶支座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90-93页 |
·铅芯橡胶支座优化布置的初步探索 | 第93-97页 |
·支座类型及工况 | 第93-94页 |
·数据分析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8-100页 |
1 结论 | 第98-99页 |
2 建议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