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前言 | 第10-15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利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0页 |
(二) 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 | 第10-11页 |
(三) 有利于推进节能事业的产业化发展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节能服务产业概述 | 第15-19页 |
一、节能服务 | 第15-16页 |
(一) 节能服务的含义 | 第15页 |
(二) 节能服务的市场领域 | 第15页 |
(三) 节能服务的实施步骤 | 第15页 |
(四) 节能服务的运营模式 | 第15-16页 |
二、节能服务公司 | 第16-17页 |
三、节能服务产业 | 第17-19页 |
第三章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基本现状 | 第19-24页 |
一、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产生背景 | 第19-21页 |
(一) 市场背景 | 第19-20页 |
(二) 政策背景 | 第20页 |
(三) 国际合作背景 | 第20-21页 |
二、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产生 | 第21页 |
三、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 第21-24页 |
(一) 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 第21-22页 |
(二) 节能服务公司逐步成长 | 第22页 |
(三) 节能服务市场逐渐扩大 | 第22页 |
(四) 节能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 第22-23页 |
(五) 节能服务产业竞争加剧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4-33页 |
一、节能服务意识淡薄,不利于开拓节能服务市场 | 第24-25页 |
(一) 对节能服务效果不了解,缺乏使用积极性 | 第24页 |
(二) 对节能服务程序不了解,存有不信任心理 | 第24-25页 |
二、节能服务人才匮乏,不利于提高节能服务质量 | 第25-26页 |
(一) 节能服务人才培养机构缺失 | 第25页 |
(二) 节能服务人才培训工作不足 | 第25页 |
(三) 节能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滞后 | 第25-26页 |
三、合同能源管理应用僵化,不利于节能服务项目推广 | 第26-27页 |
(一) 不顾国情,运营模式生搬硬套 | 第26页 |
(二) 不求改进,逃避财务制度冲突 | 第26-27页 |
四、融资困难,不利于节能服务公司持续壮大 | 第27-28页 |
(一) 风险不确定,影响投资信心 | 第27页 |
(二) 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少 | 第27-28页 |
(三) 缺乏金融创新,银行信贷动力不足 | 第28页 |
五、行业制度不完善,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规范发展 | 第28-30页 |
(一) 缺乏行业自律制度,行业秩序混乱 | 第28-29页 |
(二) 缺乏节能服务效果评估制度,引发客企纠纷 | 第29页 |
(三) 缺乏节能服务公司资质认证制度,影响产业信誉 | 第29-30页 |
六、政府专项支持政策不足,不利于节能服务公司发挥积极性 | 第30-31页 |
(一) 符合节能服务运作的税收政策调整不及时 | 第30页 |
(二) 针对节能服务产业提供的财政支持不明确 | 第30-31页 |
(三) 政府使用节能服务的示范作用不到位 | 第31页 |
七、节能服务相关法规不健全,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 第31-33页 |
(一) 缺乏关于节能服务主体的法律依据 | 第31页 |
(二) 缺乏关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规定 | 第31-32页 |
(三) 缺乏关于节能服务工作中涉及到标准问题的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国外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 第33-39页 |
一、美国 | 第33-35页 |
(一) 政府强力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 第33-34页 |
(二) 立法完善,法律保障有力 | 第34页 |
(三) 中介机构大力宣传,节能意识提高 | 第34页 |
(四) 融资渠道多样化,资金供给充足 | 第34-35页 |
二、日本 | 第35-36页 |
(一) 政府主导培育节能服务产业 | 第35-36页 |
(二) 制定法律,强制推动节能政策落实 | 第36页 |
(三) 具备专业节能队伍,保证节能服务质量 | 第36页 |
三、德国 | 第36-37页 |
(一) 政府协助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 第36-37页 |
(二) 中小型节能服务公司是主体 | 第37页 |
(三) 注重培养合作关系 | 第37页 |
四、启示 | 第37-39页 |
第六章 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39-50页 |
一、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潜在市场 | 第39-40页 |
(一) 多样化媒体宣传,增加认识渠道 | 第39-40页 |
(二) 主动服务上门,扩大示范效应 | 第40页 |
(三) 开展节能服务体验活动,提高公信力 | 第40页 |
二、培育节能服务人才,建立专业化节能服务队伍 | 第40-42页 |
(一) 增设节能服务专业,培养节能人才 | 第40-41页 |
(二) 加强节能服务培训,提高节能水平 | 第41页 |
(三) 推广节能服务职业资格认证,规范就业准入 | 第41-42页 |
三、灵活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服务服务质量 | 第42-43页 |
(一) 结合国情,探索发展新模式 | 第42页 |
(二) 严格过程管理,控制项目风险 | 第42-43页 |
四、促进融资手段多元化,推动节能服务产业持续发展 | 第43-45页 |
(一) 探索金融创新,拓展信贷融资 | 第43页 |
(二) 加快上市融资进程,吸引民间资本 | 第43-44页 |
(三) 设立节能服务专项基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4页 |
(四) 继续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带动节能服务产业走向成熟 | 第44-45页 |
五、建立行业制度,实现节能服务产业规范发展 | 第45-47页 |
(一) 建立行业自律制度,肃清市场秩序 | 第45页 |
(二) 建立节能效果测评制度,提高公众认可度 | 第45-46页 |
(三) 建立节能服务公司资质认证制度,规范产业准入门槛 | 第46-47页 |
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 第47-49页 |
(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方位推动节能服务产业成长 | 第47页 |
(二) 实施税收优惠,减轻节能服务产业资金压力 | 第47-48页 |
(三) 政府带头使用节能服务,发挥示范作用 | 第48页 |
(四) 培养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带动产业成长 | 第48-49页 |
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 第49-50页 |
(一) 以法律形式明确节能服务公司的主体地位 | 第49页 |
(二) 完善节能服务合同的法律基础,增强可操作性 | 第49页 |
(三) 以法律形式规定节能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