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隐名合伙概述——法理分析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隐名合伙的历史沿革 | 第13-16页 |
一、隐名合伙的起源时期 | 第13-15页 |
二、隐名合伙的发展时期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页 |
第二节 隐名合伙的概念与性质 | 第16-22页 |
一、隐名合伙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隐名合伙的性质 | 第17-22页 |
小结 | 第22页 |
第三节 隐名合伙的法律特征 | 第22-25页 |
一、隐名合伙为双务合同、有偿合同、诺成合同及不要式合同 | 第22-23页 |
二、隐名合伙人对他方经营事业的非参与性 | 第23页 |
三、出资财产权的转移性和非共有性 | 第23-24页 |
四、隐名合伙人的责任有限性 | 第24页 |
五、隐名合伙不具备团体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隐名合伙与类似制度的比较 | 第25-36页 |
第一节 隐名合伙与普通合伙的比较 | 第25-27页 |
一、隐名合伙与普通合伙的相同点 | 第25-26页 |
二、隐名合伙与普通合伙的相异点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隐名合伙与消费借贷的比较 | 第27-29页 |
一、隐名合伙与消费借贷的相同点 | 第27-28页 |
二、隐名合伙与消费借贷的相异点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隐名合伙与隐名股东的比较 | 第29-31页 |
一、隐名合伙与隐名股东的相同点 | 第30页 |
二、隐名合伙与隐名股东的相异点 | 第30-31页 |
第四节 隐名合伙与两合公司的比较 | 第31-33页 |
一、隐名合伙与两合公司的相同点 | 第31-32页 |
二、隐名合伙与两合公司的相异点 | 第32-33页 |
第五节 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比较 | 第33-36页 |
一、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相同点 | 第33-34页 |
二、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相异点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36-40页 |
一、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经济价值 | 第36-38页 |
二、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法律价值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3页 |
一、法理基础 | 第40页 |
二、设立隐名合伙制度的障碍 | 第40-43页 |
第四章 隐名合伙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43-47页 |
第一节 国外(地区)立法模式的比较 | 第43-45页 |
一、德国隐名合伙立法模式 | 第43-44页 |
二、日本隐名合伙立法模式 | 第44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隐名合伙立法模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国外(地区)立法对我国立法模式的启示 | 第45-47页 |
一、运用法律解释加以规定 | 第45页 |
二、在商法典中加以规定 | 第45-46页 |
三、在商事通则中加以规定 | 第46页 |
四、在合伙企业法中加以规定 | 第46页 |
五、在合同法或民法典债编中加以规定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隐名合伙纠纷的分析及相关立法建议 | 第47-57页 |
第一节 目前存在的隐名合伙纠纷形式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近期法律缺位情况下的实际解决方法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隐名合伙制度的立法定位及具体设计 | 第49-51页 |
一、隐名合伙的立法定位 | 第49-50页 |
二、隐名合伙的具体立法建议 | 第50-51页 |
第四节 隐名合伙相关匹配的制约机制设计 | 第51-57页 |
一、民商法范围内的制约条款建议 | 第52-56页 |
二、其他法范围内的制约条款建议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