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14-26页 |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原理 | 第14-15页 |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核糖核蛋白(RNP)转染法 | 第15页 |
·流感病毒17 质粒和12 质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 第15页 |
·流感病毒8 质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 第15-16页 |
·流感病毒4 质粒和1 质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 第16-17页 |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研究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及蛋白功能 | 第17页 |
·研究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及传播机制 | 第17-18页 |
·研究流感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 | 第18-19页 |
·研究流感病毒的耐药分子机制 | 第19-20页 |
·研究新型流感疫苗 | 第20-21页 |
·中国禽流感疫苗的发展与应用 | 第21-23页 |
·H5N2 亚型灭活疫苗 | 第21页 |
·H5N1 亚型灭活疫苗 | 第21-22页 |
·H5N1 亚型灭活标记疫苗 | 第22页 |
·重组禽痘活载体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二联活疫苗 | 第22-23页 |
·DNA 疫苗 | 第23页 |
·埃及H5N1 亚型禽流感概述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H5N1 亚型流感病毒A/Anhui/2/2005 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 第26-34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病毒、鸡胚和实验动物 | 第26页 |
·试剂及软件 | 第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27页 |
·序列测定及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PCR 产物与pBD 载体的处理 | 第28页 |
·连接、转化与阳性菌的筛选 | 第28-29页 |
·病毒拯救 | 第29页 |
·救获病毒的序列测定 | 第29页 |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29-30页 |
·病毒滴定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2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0页 |
·病毒拯救 | 第30-31页 |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31页 |
·病毒滴定结果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埃及H5N1 亚型禽流感疫苗候选株的构建 | 第34-42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病毒株 | 第34页 |
·鸡胚 | 第34页 |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4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4-35页 |
·pBD 载体 | 第35页 |
·流感病毒12 质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9页 |
·病毒RNA 提取及反转录 | 第35-36页 |
·PCR 扩增 | 第36页 |
·HA 基因的分子修饰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pBD-HAmut 及pBD-NA 的构建 | 第37-38页 |
·埃及禽流感疫苗候选株的拯救 | 第38-39页 |
·疫苗候选株H5N1(EG)/PR8 的鉴定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0页 |
·HA、NA 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39页 |
·HA 基因缺失突变结果 | 第39-40页 |
·重组质粒pBD-HAmut 及pBD-NA 的构建结果 | 第40页 |
·疫苗候选株H5N1(EG)/PR8 的鉴定结果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