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2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现状 | 第8-9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 第10-11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气候效应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6页 |
·城市交通道路的空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特征 | 第11-12页 |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因子研究 | 第12-14页 |
·城市交通道路污染物扩散模型的研究 | 第14-21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其它方面研究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城市交通道路监测和结果分析 | 第28-42页 |
·城市交通道路监测 | 第28-29页 |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置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29-39页 |
·典型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北京交通道路污染状况 | 第31-34页 |
·广州交通道路污染状况 | 第34-36页 |
·北京和广州道路污染状况比较 | 第36-37页 |
·城市交通道路PM_(10)和TSP浓度线性关系 | 第37-38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现状评价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3 城市交通道路机动车PM_(10)排放因子和污染扩散预测 | 第42-60页 |
·北京交通道路机动车PM_(10)排放因子的计算 | 第42-53页 |
·MOBILE6.2模型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 | 第42-50页 |
·二次扬尘排放因子计算 | 第50-52页 |
·PM_(10)综合排放因子 | 第52-53页 |
·城市交通街道旁PM_(10)浓度模拟及预测 | 第53-59页 |
·北京和广州街道旁PM_(10)浓度模拟 | 第53-58页 |
·北京和广州监测街道旁PM_(10)浓度预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城市交通道路PM_(10)污染评价 | 第60-72页 |
·PM_(10)污染排放量 | 第60-64页 |
·北京交通道路PM_(10)年度排放总量 | 第60-61页 |
·街道单位时间内PM_(10)排放量 | 第61-64页 |
·北京市PM_(10)交通环境容量分析 | 第64-70页 |
·PM_(10)区域交通环境容量分析 | 第64-66页 |
·PM_(10)道路交通环境容量分析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80页 |
导师简介 | 第80-82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