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面源污染的定义及现状 | 第11-13页 |
·面源污染的定义 | 第11页 |
·面源污染的研究分类 | 第11-13页 |
·城市面源污染 | 第11-12页 |
·农业面源污染 | 第12-13页 |
·面源污染的现状 | 第13页 |
·面源污染中氮磷的迁移转化及控制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面源污染中氮磷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利用植物控制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人工湿地系统 | 第14-15页 |
·水生植物床 | 第15页 |
·植被过滤带 | 第15页 |
·地表径流量与不同植被截留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 第15-16页 |
·利用土壤控制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土壤中氮的吸附 | 第16页 |
·土壤中磷的吸附 | 第16-17页 |
·利用微生物控制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土壤微生物固氮 | 第17-18页 |
·土壤微生物溶磷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研究区概况及流域概况 | 第19页 |
·密云水库基本情况、污染现状及成因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试验材料与采样方法 | 第22-23页 |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 第23-27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23页 |
·样品测定方法及原理 | 第23-27页 |
·植物及土壤总氮测定-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原理 | 第24页 |
·植物及土壤总磷测定-酸溶-钼锑抗比色法原理 | 第24-25页 |
·土壤有效氮测定-碱解扩散法基本原理 | 第25页 |
·土壤速效磷测定-NaHCO_3浸提法基本原理 | 第25页 |
·土壤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3 防护林体系构成要素对氮磷积累和转化作用的研究 | 第27-52页 |
·防护林植被体系对氮、磷污染物积累和转化的影响 | 第27-34页 |
·植物体内氮、磷的存在方式及来源 | 第27页 |
·植物不同部位氮、磷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各类型植物氮、磷含量的差别 | 第28-30页 |
·不同季节植物氮、磷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各种植物生长周期的差别 | 第31-34页 |
·防护林林下土壤对氮、磷污染物积累和转化的影响 | 第34-44页 |
·不同深度土壤性质的比较 | 第35-40页 |
·土壤深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 第35页 |
·土壤深度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 | 第35-38页 |
·土壤深度与土壤含磷量的关系 | 第38-40页 |
·不同季节土壤性质的变化 | 第40-43页 |
·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 第41页 |
·不同季节土壤总氮、总磷的变化 | 第41-43页 |
·不同季节土壤氮、磷含量与植物氮、磷含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土壤微生物对氮、磷污染物积累和转化的影响 | 第44-51页 |
·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 | 第44-46页 |
·不同季节土壤固氮菌数量对比 | 第45-46页 |
·同一季节土壤固氮菌、溶磷菌数量对比 | 第46页 |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46-50页 |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 第47-48页 |
·土壤固氮菌数量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 | 第48-49页 |
·土壤溶磷菌数量与土壤含磷量的关系 | 第49-50页 |
·初步分离出的土壤固氮菌及溶磷菌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4 防护林体系对于面源污染物氮磷的复合作用机理 | 第52-66页 |
·氮在防护林体系内的去除机理 | 第52-58页 |
·植物生长期防护林体系去除污染物氮的作用机理 | 第52-55页 |
·植物枯落期防护林体系去除污染物氮的作用机理 | 第55-58页 |
·磷在防护林体系内的去除机理 | 第58-63页 |
·植物生长期防护林体系去除污染物磷的作用机理 | 第58-60页 |
·植物枯落期防护林体系去除污染物磷的作用机理 | 第60-63页 |
·防护林体系构建策略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74页 |
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