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的国家秘密法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信息公开背景下国家秘密法律问题的提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国家秘密在中国的背景 | 第12-15页 |
一、各种形式的政府信息公开 | 第12-13页 |
二、《保密法》修订过程充斥争议 | 第13页 |
三、保密习惯和传统理念不容忽视 | 第13-14页 |
四、档案作为"准国家秘密信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信息公开制度下国家秘密的两个关系问题 | 第15-19页 |
一、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问题 | 第15-16页 |
二、知情权与保密权的关系问题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国外法律中的国家秘密制度比较观察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国外法律中的国家秘密 | 第19-24页 |
一、美国法律中的国家秘密 | 第19-21页 |
二、英国法律中的国家秘密 | 第21-22页 |
三、加拿大法律中的国家秘密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比较观察的简要归纳 | 第24-27页 |
一、信息公开法为主体的保密立法 | 第24-25页 |
二、有限的国家秘密范围 | 第25页 |
三、特定的定密主体 | 第25-26页 |
四、严密的监督保障制度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对我国现行国家秘密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我国保密法律体系介绍 | 第27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保密法律制度内容 | 第27-31页 |
一、国家秘密的界定和范围 | 第27-28页 |
二、国家秘密的密级 | 第28页 |
三、定密主体及定密权 | 第28-29页 |
四、定密程序制度 | 第29-30页 |
五、解密制度 | 第30-31页 |
六、泄密法律责任 | 第31页 |
第三节 对我国现行国家秘密制度的法律评析 | 第31-38页 |
一、指导思想和价值评析 | 第31-32页 |
二、定密制度评析 | 第32-34页 |
三、程序制度评析 | 第34-36页 |
四、救济机制评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下的国家秘密法律制度之修改 | 第38-50页 |
第一节 现行保密法律制度修改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一、现代政府信息保密制度的总体定位 | 第38页 |
二、现有保密制度结构陈旧不宜局部修改 | 第38-39页 |
三、当前国家秘密开始进入公共领域 | 第39页 |
第二节 指导思想或原则方面的改革 | 第39-40页 |
一、明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 第39-40页 |
二、注重操作性的原则 | 第40页 |
第三节 国家秘密范围方面的改进 | 第40-44页 |
一、明晰国家秘密的内涵 | 第40-41页 |
二、重新界定定密标准 | 第41-42页 |
三、修改国家秘密范围 | 第42-43页 |
四、定密要严格执行保密范围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定密主体方面的修改 | 第44-47页 |
一、定密主体及其权限调整 | 第44-45页 |
二、明确定密责任人 | 第45-46页 |
三、明确定密责任的承担 | 第46-47页 |
第五节 保密程序方面的完善 | 第47-49页 |
一、定密程序的完善 | 第47-48页 |
二、变更、解密程序的完善 | 第48-49页 |
第六节 救济机制方面的完善 | 第49-50页 |
一、引入行政复议审查机制 | 第49页 |
二、引入行政诉讼审查机制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