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领域 | 第8-10页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的组织框架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及实践借鉴 | 第12-23页 |
·引言 | 第12页 |
·政府合作基本理论 | 第12-13页 |
·政府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政府合作实践借鉴 | 第16-18页 |
·美国城市群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 | 第16-17页 |
·日本关西城市群与关西政府经济联合会 | 第17页 |
·国外政府合作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 第17-18页 |
·国内政府合作实践借鉴 | 第18-22页 |
·城市集群互补合作型的长三角区块 | 第18-20页 |
·浅度互补型合作的武汉城市圈 | 第20-21页 |
·国内政府合作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政府合作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 第23-26页 |
·政府合作产生的原因 | 第23-24页 |
·政府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客观需要 | 第23-24页 |
·政府合作是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的必然选择 | 第24页 |
·政府合作产生的影响 | 第24-26页 |
·加快发展速度,增强内在动力 | 第24页 |
·理顺机制体制,推动经济增长 | 第24-25页 |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统筹发展 | 第25-26页 |
4 政府合作机制设计——以西部大开发“10+2+3”为例 | 第26-33页 |
·“10+2+3”范围界定 | 第26页 |
·“10+2+3”经济区域政府合作的成就 | 第26-28页 |
·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 | 第26页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26-27页 |
·实现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公共物品提供 | 第27-28页 |
·“10+2+3”经济区域政府合作的问题及困境 | 第28页 |
·地方政府合作中共同利益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困境 | 第28页 |
·地方政府合作协调机制设置与效率的困境 | 第28页 |
·地方政府合作组织形式与权威的困境 | 第28页 |
·“10+2+3”经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设计 | 第28-33页 |
·政府合作的原则 | 第29-30页 |
·合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 第30-33页 |
5 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政府合作机制 | 第33-38页 |
·形成促进政府合作的环境 | 第33-34页 |
·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3页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第33-34页 |
·加快建立区域内协调机构 | 第34-36页 |
·建立不同级别的区域协调机构 | 第34页 |
·建立不同等级的行政机构 | 第34-35页 |
·在上一级政府设立区域合作办公室 | 第35-36页 |
·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 | 第36-38页 |
·明确考核对象与考核内容 | 第36页 |
·建立合理的整体考核制度安排体系 | 第36-37页 |
·扩大考核的主体基础 | 第37页 |
·绩效评估走向绩效管理 | 第37-38页 |
6 总结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目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