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据种类的发展趋势 | 第11-19页 |
一、证据种类的历史考察 | 第11-13页 |
二、证明方式上从完全的主观裁断到客观认定、主客观相结合的转变 | 第13-14页 |
三、证据种类上由单一证据向证据体系转变 | 第14-15页 |
四、证据种类的内部划分上由粗略趋于细化 | 第15-16页 |
五、借助专业技能形成的证明材料越来越多 | 第16-17页 |
六、具有科技含量的证明材料越来越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刑事证据种类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法定刑事证据概念的矛盾性 | 第19-22页 |
一、现行法定刑事证据概念存在的缺漏 | 第19页 |
二、法学界有关证据概念探讨的主要学说 | 第19-21页 |
三、本文对证据概念的初步定位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定刑事证据种类的封闭性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法定刑事证据种类的相对滞后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司法实务中出现的新类型的证明材料 | 第25-40页 |
第一节 电子记录 | 第25-28页 |
第二节 交通事故认定书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测谎结论 | 第30-34页 |
第四节 情况说明类书面材料 | 第34-40页 |
一、情况说明的性质 | 第34-37页 |
二、情况说明的规范路径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现行刑事证据种类体系重构的困惑及建议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刑事证据种类体系重构遭遇的困惑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各国证据分类模式及其利弊 | 第41-43页 |
一、封闭型证据形式 | 第41-42页 |
二、开放型证据形式 | 第42页 |
三、半封闭型的证据形式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重构我国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建议 | 第43-49页 |
一、关于证据的分类方式 | 第43-44页 |
二、关于证据的分类标准 | 第44页 |
三、关于证据种类的调整 | 第44页 |
四、就具体证据形式种类和内容上的建议 | 第44-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