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高分子在光催化剂合成中的应用 | 第14-35页 |
1.1半导体光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原理与活性提高方法 | 第14-17页 |
1.1.1异质结法 | 第15-16页 |
1.1.2染料敏化法 | 第16页 |
1.1.3贵金属沉积法 | 第16页 |
1.1.4掺杂法 | 第16-17页 |
1.1.5载体负载法 | 第17页 |
1.2半导体光催化剂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17-19页 |
1.2.1光催化降解水体污染物 | 第17-18页 |
1.2.2光催化CO2还原制备清洁燃料 | 第18页 |
1.2.3光催化固定N2 | 第18页 |
1.2.4光解水产H2 | 第18-19页 |
1.3BIOX系列光催化剂的特点与改性方法 | 第19-20页 |
1.3.1通过合金效应改性BiOX | 第19-20页 |
1.3.2通过构建晶格缺陷改性BiOX | 第20页 |
1.3.3通过构建特异性晶面改性BiOX | 第20页 |
1.4合成高分子在半导体光催化剂改性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4.1N-乙烯基酰胺类聚合物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21-22页 |
1.4.2高分子醇类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22页 |
1.4.3导电高分子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22-23页 |
1.5天然高分子在半导体光催化剂改性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5.1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23-25页 |
1.5.2蛋白类天然高分子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 第25-26页 |
1.6论文的选题思想与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2章SA诱导合成C掺杂BiOBr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35-58页 |
2.1引言 | 第35-36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2.2.1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2.2BiOBr-SA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BiOBr-SA的分析与表征 | 第38页 |
2.2.4光催化性能 | 第38-39页 |
2.2.4.1模拟污染物溶液配制 | 第38-39页 |
2.2.4.2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9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9-55页 |
2.3.1BiOBr-SA的制备 | 第39-40页 |
2.3.2BiOBr-SA的表征 | 第40-48页 |
2.3.2.1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0页 |
2.3.2.2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0-43页 |
2.3.2.3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3页 |
2.3.2.4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43-44页 |
2.3.2.5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分析 | 第44-45页 |
2.3.2.6光致发光(PL)分析 | 第45-46页 |
2.3.2.7光电流分析 | 第46-47页 |
2.3.2.8比表面积与孔径孔容分析 | 第47-48页 |
2.3.3BiOBr-SA的光催化性能 | 第48-54页 |
2.3.3.1SA加入量对BiOBr-SA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3.2BiOBr-SA0.5对染料的降解性能 | 第50页 |
2.3.3.3BiOBr-SA0.5用量对TC去除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3.4TC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51页 |
2.3.3.5光照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3.6TC溶液pH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3.7光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 第53-54页 |
2.3.4BiOBr-SA0.5光催化机理 | 第54-55页 |
2.4小结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3章CS诱导合成(110)晶面高度暴露的BiOBr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58-82页 |
3.1引言 | 第58-59页 |
3.2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3.2.1试剂与仪器 | 第59页 |
3.2.2BiOBr-CS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9-60页 |
3.2.3BiOBr-CS的分析与表征 | 第60页 |
3.2.4光催化性能 | 第60页 |
3.2.4.1模拟污染物溶液配制 | 第60页 |
3.2.4.2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60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60-79页 |
3.3.1BiOBr-CS的制备 | 第60-61页 |
3.3.2BiOBr-CS的表征 | 第61-70页 |
3.3.2.1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61-62页 |
3.3.2.2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62-64页 |
3.3.2.3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4-65页 |
3.3.2.4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65-66页 |
3.3.2.5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 第66-67页 |
3.3.2.6光致发光(PL)分析 | 第67-68页 |
3.3.2.7光电流分析 | 第68页 |
3.3.2.8比表面积与孔径孔容分析 | 第68-69页 |
3.3.2.9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69-70页 |
3.3.3BiOBr-CS的光催化性能 | 第70-77页 |
3.3.3.1CS加入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3.2BiOBr-CS0.45对染料降解能力的考察 | 第71-72页 |
3.3.3.3BiOBr-CS0.45用量对RhB脱色率的影响 | 第72页 |
3.3.3.4RhB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3.5光照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3.6RhB溶液pH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75页 |
3.3.3.7光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 第75-76页 |
3.3.3.8BiOBr-CS0.45对TC的降解能力 | 第76-77页 |
3.3.4BiOBr-CS0.45光催化剂的活性物质捕捉实验以及脱色机理 | 第77-79页 |
3.4小结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4章CS诱导合成中空BiOCl微米花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82-98页 |
4.1引言 | 第82-83页 |
4.2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4.2.1试剂与仪器 | 第83页 |
4.2.2BiOCl-CS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83页 |
4.2.3BiOCl-CS的分析与表征 | 第83页 |
4.2.4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83-84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84-95页 |
4.3.1BiOCl-CS的制备 | 第84页 |
4.3.2BiOCl-CS的表征 | 第84-88页 |
4.3.2.1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84-85页 |
4.3.2.2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85-86页 |
4.3.2.3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分析 | 第86-87页 |
4.3.2.4比表面积与孔径孔容分析 | 第87-88页 |
4.3.2.5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88页 |
4.3.3BiOCl-CSX的光催化性能 | 第88-95页 |
4.3.3.1CS加入量对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4.3.3.2BiOCl-CS0.5对染料的去除能力 | 第90-91页 |
4.3.3.3BiOCl-CS0.5用量对TC去除率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3.4TC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92页 |
4.3.3.5光照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92-94页 |
4.3.3.6TC溶液pH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94页 |
4.3.3.7BiOCl-CS0.5的重复使用实验 | 第94-95页 |
4.4小结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第5章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