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20页
引言第20-41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第20-26页
  (一) 榜样教育及其面临的突出问题第20-25页
  (二) 榜样教育研究的理论价值第25页
  (三) 榜样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第25-26页
 二、榜样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第26-3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26-31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31-35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5-41页
  (一) 研究视角和方法第35-38页
  (二)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8-39页
  (三) 研究重点和创新第39-41页
第一章 榜样教育的学理解读第41-96页
 一、榜样的解读第41-67页
  (一) 榜样的定义第41-47页
  (二) 榜样的特征第47-52页
  (三) 榜样的类型第52-60页
  (四) 榜样的作用第60-64页
  (五) 榜样的局限性与超越性第64-67页
 二、榜样教育的解读第67-84页
  (一) 榜样教育的定义第67-69页
  (二) 榜样教育的模式第69-74页
   1.外烁性榜样教育与内发性榜样教育第70-71页
   2.宣教式榜样教育与生活化榜样教育第71-72页
   3.客体性榜样教育与主体性榜样教育第72-74页
  (三) 榜样教育的特征第74-77页
   1.寓先进性于生活性第74-75页
   2.寓抽象性于形象性第75-76页
   3.寓理想性于现实性第76页
   4.寓激励性于可效仿性第76-77页
  (四) 榜样教育的价值第77-84页
   1.价值引导第78-79页
   2.目标激励第79-81页
   3.人格协调第81-82页
   4.行为规范第82-84页
 三、榜样教育相关概念辨析第84-96页
  (一) 榜样与偶像第84-89页
  (二) 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第89-92页
  (三) 榜样教育与偶像教育第92-96页
第二章 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借鉴第96-132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榜样教育理论第96-101页
  (一) 榜样的价值理论第96-98页
  (二) 人的发展不平衡理论第98-99页
  (三) 先进带动落后理论第99-101页
 二、社会学习理论第101-109页
  (一) 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第102-104页
  (二) 观察学习的过程第104-108页
  (三) 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教育的启示第108-109页
 三、社会心理学理论第109-117页
  (一) 个体的社会化:个体在榜样的作用下实现社会化第110-112页
  (二) 社会态度的形成:个体的社会态度深受榜样的影响第112-115页
  (三) 利他行为的发展:榜样影响学习者利他行为的发展第115-117页
 四、发展心理学理论第117-121页
  (一) 榜样教育是青少年实现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第118-119页
  (二) 榜样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他人第119-121页
 五、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第121-128页
  (一)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第121-122页
  (二)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第122-125页
  (三) 主体性与主体间教育理论对榜样教育的启示第125-128页
 六、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第128-132页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第128-129页
  (二) 自我实现理论及其对榜样教育的启示第129-132页
第三章 榜样教育的学习机制第132-165页
 一、榜样学习发生的一般形式第132-139页
  (一) 非自主性选择第133-135页
  (二) 非反思性选择第135-137页
  (三) 反思性选择第137-139页
 二、榜样学习主体的接受结构第139-144页
  (一) 动力结构第139-140页
  (二) 能力结构第140-142页
  (三) 调控结构第142-144页
 三、榜样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第144-151页
  (一) 目标仰慕第145-146页
  (二) 价值契合第146-149页
  (三) 行为相容第149-151页
 四、榜样学习的过程第151-165页
  (一) 需要与动机第153-155页
  (二) 道德认知第155-156页
  (三) 情感共鸣第156-157页
  (四) 认同榜样第157-158页
  (五) 形成信念第158-160页
  (六) 知行转化第160-164页
  (七) 行为创新第164-165页
第四章榜样教育实践的省思第165-202页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第165-180页
  (一) 以政治力量推行榜样教育:改革开放前的榜样教育第165-169页
   1.榜样有着强烈的社会感召力,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第166-167页
   2.榜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无不打上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烙印第167页
   3.榜样教育依靠国家党政力量强力推进第167-168页
   4.榜样教育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广泛的社会效果第168-169页
  (二) 嬗变中的现实化、多元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榜样教育第169-172页
   1.人们对榜样的选择和学习越来越现实化第170页
   2.榜样及其产生的方式变得多样化第170-171页
   3.偶像崇拜逐渐兴起,并对榜样教育产生影响第171-172页
  (三) 继承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新世纪以来的榜样教育第172-175页
   1.榜样教育思想的变革和创新第172页
   2.榜样教育的模式有新的发展第172-173页
   3.榜样人物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第173-175页
  (四) 不同历史时期榜样教育之流变第175-180页
   1.榜样教育社会背景的变化第175-176页
   2.榜样教育目标的变化第176页
   3.榜样教育内容的变化第176页
   4.榜样教育对象的变化第176页
   5.榜样教育模式的变化第176-177页
   6.榜样价值内涵的变化第177-178页
   7.榜样人物形象的变化第178-179页
   8.榜样推选方式的变化第179-180页
 二、榜样教育的得失及启示第180-190页
  (一) 榜样教育的成功经验第180-184页
   1.高度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第180-181页
   2.注重从社会生活中选树榜样第181页
   3.因时制宜,选树群众需要的榜样范例第181-182页
   4.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榜样教育第182-183页
   5.强调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第183页
   6.充分发挥宣传媒介在榜样教育中的作用第183-184页
  (二) 榜样教育的缺失第184-187页
   1.过分强调榜样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个体发展的需要第184-185页
   2.未能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需求推出适宜的榜样第185页
   3.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的榜样教育意识有所淡化第185-186页
   4.榜样教育未能适应新形势及时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第186页
   5.榜样教育过多依靠行政力量推行,没有形成社会自觉第186-187页
  (三) 从榜样教育得失中得到的有益启示第187-190页
   1.尊重榜样教育的规律性是榜样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第187页
   2.选择多元化的榜样形象是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必然要求第187-188页
   3.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是榜样教育实现的关键第188页
   4.实践锻炼是提高榜样教育实效的必要途径第188-189页
   5.创新榜样教育方法是提高榜样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第189-190页
 三、榜样教育的现实审视第190-202页
  (一) 当前榜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0-196页
   1.榜样缺乏感召力,榜样教育难以抗拒偶像崇拜的冲击第190页
   2.榜样缺乏公信力,榜样教育的效应弱化第190-191页
   3.榜样的评价标准不统一,传统榜样形象的地位受到挑战第191-192页
   4.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简单化、单一化第192-193页
   5.榜样教育在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和传递模式方面存在差距第193-194页
   6.榜样的选拔、培养、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第194页
   7.榜样教育忽视利益实现,造成负面效应第194-195页
   8.榜样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第195-196页
  (二) 榜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第196-202页
   1.榜样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第196-198页
   2.榜样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第198-199页
   3.榜样教育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第199-200页
   4.榜样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第200-202页
第五章榜样教育的对策思考第202-239页
 一、科学选树榜样第202-213页
  (一) 选择榜样的价值标准第202-203页
   1.体现先进性,拥有先进的精神因子第203页
   2.体现民族性,建立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上第203页
   3.体现时代性,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第203页
  (二) 选择榜样的基本原则第203-206页
   1.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第204页
   2.适合大众心理需求第204-205页
   3.契合个体价值追求第205-206页
  (三) 选择榜样的形象要求第206-212页
   1.榜样形象要个性化,具有鲜明的特点第206-207页
   2.榜样形象要多样化,可供学习者选择第207-208页
   3.榜样形象要生活化,易于接受和学习第208-209页
   4.榜样形象要真实化,不粉饰,可信任第209-210页
   5.榜样形象要人性化,有情义,感动人第210-211页
   6.榜样形象要人格化,有感染力,能吸引人第211页
   7.榜样形象要有时代感,有感召力,能引领人第211-212页
  (四) 选择榜样的主要方式第212-213页
   1.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践第212页
   2.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第212-213页
 二、正确阐释榜样第213-216页
  (一) 阐释的内容:关键在于实事求是第213-214页
  (二) 阐释的形式:直接式与间接式第214-215页
  (三) 阐释的艺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第215页
  (四) 阐释的时效:要有持续性和持久性第215-216页
 三、合理设定目标第216-221页
  (一) 榜样教育目标的价值转向第216-218页
   1.注重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第216-217页
   2.注重德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第217页
   3.注重品质塑造与创新精神的统第217-218页
  (二) 榜样教育目标的科学设定第218-221页
   1.目标定位要实事求是第218页
   2.目标定位要以人为本第218-219页
   3.目标定位要面向生活第219-220页
   4.目标定位要有层次性第220-221页
 四、优化教育过程第221-224页
  (一) 激发学习动机,唤起主动认知第221-222页
  (二) 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心理认同第222-223页
  (三) 培养意志力量,促进知行转化第223-224页
 五、创新教育方法第224-230页
  (一) 走近群众、真实呈现的“榜样展现法”第224页
  (二) 提供参照、寻找共性的“榜样比较法”第224-225页
  (三) 重在陶冶、渗透为主的“潜移默化法”第225-227页
  (四) 交往互动、碰撞交融的“对话沟通法”第227-228页
  (五) 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情境体悟法”第228页
  (六) 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实践锻炼法”第228-229页
  (七) 剖析典范、化整为零的“规范学习法”第229-230页
 六、拓宽实旅途径第230-239页
  (一) 善用社会环境的影响推进榜样教育第230-231页
  (二) 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榜样教育合作体系第231-232页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榜样教育第232-233页
  (四) 寓显性与隐性榜样教育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第233-234页
  (五) 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利用偶像崇拜心理改进榜样教育第234-239页
结论第239-243页
参考文献第243-254页
后记第254-2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法院管理体制非行政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人格尊严及其实现--道德与法的双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