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论 | 第13-19页 |
上编 东晋主要作家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19-117页 |
第一章 东晋前期主要作家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19-54页 |
一 郭璞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19-28页 |
二 干宝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28-38页 |
三 庾阐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38-45页 |
四 曹毗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45-54页 |
第二章 东晋中期主要作家生平考述及人格精神解析 | 第54-87页 |
一 王羲之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54-64页 |
二 孙绰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64-71页 |
三 支遁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71-79页 |
四 袁宏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79-87页 |
第三章 东晋后期主要作家生平考述及人格精神解析 | 第87-117页 |
一 顾恺之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87-93页 |
二 湛方生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93-97页 |
三 慧远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97-105页 |
四 陶渊明生平考述与人格精神解析 | 第105-117页 |
中编 东晋文人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 | 第117-188页 |
第四章 东晋文人的心路历程 | 第117-137页 |
一 皇权的衰颓与功业信念的动摇 | 第117-121页 |
二 严酷的世态与生命意识的张扬 | 第121-127页 |
三 玄学的发展与苦闷灵魂的皈依 | 第127-137页 |
第五章 功业情怀淡漠的文学活动 | 第137-167页 |
一 东晋初期的寥落文坛 | 第137-140页 |
二 桓温军幕的诗文唱和 | 第140-146页 |
三 会稽山阴的兰亭之会 | 第146-152页 |
四 栖隐庐山的吟咏唱和 | 第152-162页 |
五 “乌衣之游”及其主导者谢混 | 第162-167页 |
第六章 东晋特定作家的典型题材创作分析 | 第167-188页 |
一 郭璞的游仙诗 | 第167-171页 |
二 湛方生的山水诗与田园诗 | 第171-175页 |
三 陶渊明的田园诗 | 第175-182页 |
四 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 | 第182-188页 |
下编 东晋文学思想、艺术论 | 第188-236页 |
第七章 东晋文学思想纵论 | 第188-206页 |
一 葛洪“合于兴化”、“今胜于古”的文学观念 | 第188-193页 |
二 李充“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的文学思想 | 第193-200页 |
三 陶渊明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 第200-206页 |
第八章 东晋诗风的嬗变 | 第206-214页 |
一 东晋初期的建安余绪 | 第206-207页 |
二 孙绰、许询对虚淡诗风的引领 | 第207-209页 |
三 谢混对诗骚传统的回归 | 第209-210页 |
四 陶渊明淡雅诗风的形成 | 第210-214页 |
第九章 东晋玄言诗的三重境界 | 第214-222页 |
一 东晋玄言诗的“兰亭境界” | 第214-216页 |
二 东晋玄言诗的“庐山境界” | 第216-219页 |
三 东晋玄言诗的“柴桑境界” | 第219-222页 |
第十章 东晋辞赋的新变及艺术特征 | 第222-231页 |
一 表现对象的拓展 | 第222-224页 |
二 内容与风格的转型 | 第224-228页 |
三 表现手法的微妙传神 | 第228-231页 |
第十一章 东晋文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第231-236页 |
一 陶渊明的出现与田园诗派的开创 | 第231-232页 |
二 玄言诗与淡雅风格的确立 | 第232-233页 |
三 山水开始走进文学殿堂 | 第233-236页 |
结论 | 第236-240页 |
附录:东晋重要作家著述辑录 | 第240-282页 |
一 郭璞著述辑录 | 第240-252页 |
二 干宝著述辑录 | 第252-258页 |
三 庾阐著述辑录 | 第258-259页 |
四 曹毗著述辑录 | 第259-261页 |
五 王羲之著述辑录 | 第261-263页 |
六 孙绰著述辑录 | 第263-266页 |
七 支遁著述辑录 | 第266-268页 |
八 袁宏著述辑录 | 第268-271页 |
九 顾恺之著述辑录 | 第271-274页 |
十 湛方生著述辑录 | 第274-275页 |
十一 慧远著述辑录 | 第275-279页 |
十二 陶渊明著述辑录 | 第279-28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82-287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87-288页 |
致谢 | 第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