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基于视觉的并联机器人位姿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2-14页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第14-21页
     ·并联机器人的概念与特点第14页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历史第14-17页
     ·并联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机器人位姿检测方法第18-20页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第20页
     ·并联机器人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第20-21页
   ·机器视觉理论的建立及其在测量领域的应用第21-28页
     ·机器视觉系统的构成第22-24页
     ·机器视觉理论的建立第24-26页
     ·国内外机器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第26-28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28-30页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30-32页
第二章 并联机器人的视觉位姿检测系统第32-46页
   ·引言第32-33页
   ·并联机器人的视觉位姿检测系统总体框架第33-35页
   ·视觉信息处理第35-44页
     ·图像采集与传输第35-38页
     ·摄像机标定第38-42页
     ·图像预处理第42-43页
     ·运动目标跟踪和位姿测量第43-44页
   ·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描述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并联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运动跟踪第46-60页
   ·引言第46-47页
   ·运动目标跟踪技术第47-48页
   ·Haar特征提取及特征值计算第48-52页
     ·Haar特征第49-50页
     ·Haar特征值计算第50-52页
   ·AdaBoost框架下的并联机器人的跟踪算法设计第52-57页
     ·弱分类器第53-54页
     ·AdaBoost算法训练强分类器第54-55页
     ·级联分类器构建与跟踪实现第55-5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基于矩形不变量的位姿检测第60-76页
   ·引言第60-61页
   ·空间仿射变换与矩形不变量描述第61-65页
     ·空间仿射变换第61-63页
     ·矩形不变量描述第63-65页
   ·基于矩形不变量的并联机构位姿估计算法设计第65-70页
     ·三维空间点位置确定第65-67页
     ·运动目标的姿态估计第67-70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0-75页
     ·位姿检测速度和精度第71-74页
     ·算法的抗噪性第74-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基于点相关的并联机构迭代位姿估计第76-89页
   ·引言第76-77页
   ·基于点相关位姿估计算法的位姿描述第77-78页
   ·算法设计与约束方程第78-79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9-88页
     ·对标定板的位姿估计第79-82页
     ·对Pan & Tilt并联机构的位姿估计第82-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的并联机构位姿确定方法第89-109页
   ·引言第89-90页
   ·免疫进化算法简述第90-93页
     ·免疫进化算法的生物学基础第90-91页
     ·免疫进化算法描述第91-93页
   ·基于免疫进化的位姿计算方法设计第93-100页
     ·并联机构位姿估计问题描述第93-94页
     ·免疫进化算法设计第94-98页
     ·算法改进第98-100页
     ·算法特性第10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0-108页
     ·模型点的不同配置对位姿估计的影响第100-104页
     ·与基于遗传算法的位姿确定方法的性能比较第104-106页
     ·利用视频图像序列来检测目标运动位姿第106-108页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并联机构位姿检测第109-124页
   ·引言第109-110页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及成像模型第110-111页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并联机构位姿检测算法设计第111-119页
     ·基于AAM的双目视觉位姿检测算法设计框架第112-113页
     ·并联机器人的特征点匹配及跟踪模型建立第113-117页
     ·并联机器人的三维重建及位姿检测第117-119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9-122页
   ·总结第122-124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24-127页
   ·总结第124-125页
   ·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1-143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项目第143-144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称号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信息纤维的柔性传感器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