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次 | 第10-17页 |
1 导论 | 第17-43页 |
·选题及其背景 | 第17-19页 |
·既有研究的回顾与评介 | 第19-30页 |
·国外关于乡镇政府行为的研究 | 第19-24页 |
·国内关于乡镇政府行为的研究 | 第24-30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个案的选择 | 第33-39页 |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9-43页 |
2 科层制与政策调适:视角与工具 | 第43-77页 |
·服从、自主性与责任:传统科层制理论 | 第43-53页 |
·理性及其制度设计 | 第43-45页 |
·服从与高效 | 第45-47页 |
·科层制的功能失调与官僚的自主性 | 第47-49页 |
·责任及其实现 | 第49-53页 |
·多元与博弈:科层制理论的新进展 | 第53-63页 |
·基本假设 | 第54-55页 |
·主要范式 | 第55-61页 |
·特征、价值与限度 | 第61-63页 |
·利益博弈、政策调适与地方治理 | 第63-77页 |
·目标责任制 | 第64-68页 |
·自主权 | 第68-70页 |
·利益博弈 | 第70-72页 |
·政策调适与地方治理 | 第72-77页 |
3 利益博弈与政策调适的制度基础 | 第77-101页 |
·1949年以后中国乡镇政府改革回顾 | 第77-82页 |
·1949—1978年的乡镇政府改革 | 第78-79页 |
·1979—2009年的乡镇政府改革 | 第79-81页 |
·从乡镇政府改革中的一些发现 | 第81-82页 |
·授权与责任制度 | 第82-86页 |
·多层级多部门的权力结构 | 第83-84页 |
·授权 | 第84-85页 |
·责任制度 | 第85-86页 |
·财税制度 | 第86-93页 |
·计划经济时代的财税体制 | 第86-87页 |
·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改革开放时期的财税体制 | 第87-89页 |
·"两保两挂":分税制后省市县财政体制的调整 | 第89-91页 |
·县(区)乡(镇街)财政体制 | 第91-93页 |
·干部管理制度 | 第93-101页 |
·从强调政治忠诚到强调专业能力 | 第94-95页 |
·日常监控干部的制度 | 第95-96页 |
·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推行 | 第96-98页 |
·考核机制 | 第98-101页 |
4 招商引资、利益博弈与政策调整 | 第101-143页 |
·政府招商的兴起和考核指标的确立 | 第101-105页 |
·政府招商的兴起 | 第101-102页 |
·招商引资的五个指标 | 第102-103页 |
·指标选择的原因 | 第103-105页 |
·分解任务 | 第105-122页 |
·招商引资的组织与人员 | 第105-106页 |
·任务分解的过程和依据 | 第106-109页 |
·层层加码及其方式 | 第109-117页 |
·开发建设中的乡镇和街道:压力的最大承载者 | 第117-120页 |
·区政府的偏好、利益分割及其影响 | 第120-122页 |
·变通与监控:镇区招商引资中一般性博弈 | 第122-134页 |
·乡镇科层制的一般性政策变通 | 第122-130页 |
·上级的日常监控 | 第130-134页 |
·策略选择与政策调整 | 第134-143页 |
·乡镇政府与区政府博弈的策略选择 | 第134-138页 |
·税收政分成与财政体制的调整 | 第138-143页 |
5 征地拆迁、利益平衡与政策调整 | 第143-171页 |
·目标责任制的结构与传递过程 | 第143-149页 |
·征迁中的目标责任主体与权责关系 | 第144-145页 |
·目标责任的分解 | 第145-149页 |
·乡镇科层的自由裁量权 | 第149-156页 |
·征迁的动员与组织 | 第149-150页 |
·如何解释政策 | 第150-156页 |
·农民、村社与乡镇政府的策略性互动 | 第156-162页 |
·农民的策略性应对与行动逻辑 | 第156-158页 |
·乡镇政府政策执行的应对策略 | 第158-162页 |
·上级政府的监控与政策更新 | 第162-171页 |
·区政府的控制 | 第162-164页 |
·政策更新 | 第164-166页 |
·保障措施 | 第166-171页 |
6 综治维稳、利益博弈与制度建设 | 第171-213页 |
·政府维稳的演进与任务的分解 | 第171-177页 |
·政府维稳的三个阶段 | 第171-172页 |
·政府维稳的组织结构 | 第172-173页 |
·维稳任务的分解 | 第173-177页 |
·对峙与摆平:农民与乡镇政府的博弈行为 | 第177-191页 |
·中央与地方:农民对政府的二分法及其限度 | 第177-180页 |
·农民的直接行动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对峙 | 第180-184页 |
·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乡镇科层的视角 | 第184-186页 |
·乡镇政府的应对:案例与措施 | 第186-189页 |
·农民与乡镇政府的博弈机制与博弈行为的升级 | 第189-191页 |
·依附与合作:农民行动的升级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维稳 | 第191-201页 |
·农民对中央政府的依附及策略行动的升级 | 第192-194页 |
·乡镇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和政策变通 | 第194-196页 |
·乡镇政府寻求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维稳 | 第196-199页 |
·维稳中利益博弈新格局 | 第199-201页 |
·监控与综治维稳的制度建设 | 第201-213页 |
·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维稳的监控 | 第201-203页 |
·信访制度的创新 | 第203-207页 |
·重建微观基层维稳制度 | 第207-213页 |
7 自主性、博弈与责任:乡镇政府的行为 | 第213-241页 |
·组织自主性与政府行为 | 第213-216页 |
·控制土地资源:抓住发展的主动权 | 第216-223页 |
·乡镇政府控制土地的形式 | 第216-219页 |
·规划与利益博弈 | 第219-221页 |
·开发留用地,控制村社集体的资金流向 | 第221-223页 |
·利益博弈与规则重构:政府行为与政策调适 | 第223-234页 |
·科层组织内部的博弈的类型 | 第224-228页 |
·政府机构对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回应与博弈类型 | 第228-231页 |
·组织学习、规则重构与体制弹性 | 第231-234页 |
·没有选举的责任 | 第234-241页 |
·对上级政府的责任 | 第236-237页 |
·对民众的责任 | 第237-238页 |
·寻求两种责任的平衡 | 第238-241页 |
8 提高地方治理的绩效 | 第241-255页 |
·乡镇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 第241-243页 |
·寻求理想的地方治理模式 | 第243-245页 |
·建设责任政府,提高治理绩效 | 第245-255页 |
·优化制度环境:重新界定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 第245-248页 |
·一种类型的乡镇政府的组织设计:变乡镇为城镇 | 第248-251页 |
·强化组织内部控制与监督 | 第251-252页 |
·扩大公民参与,从组织外部监督组织运行 | 第252-255页 |
9 总结 | 第255-259页 |
附录 | 第259-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277页 |
作者简介 | 第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