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对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公民个人信息”概述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含义 | 第14-17页 |
一、理论争讼 | 第15-16页 |
二、学说评析与本文观点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征 | 第17-20页 |
一、理论争讼 | 第17-18页 |
二、学说评析与本文观点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 第20-24页 |
一、理论争讼 | 第20-22页 |
二、学说评析与本文观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刑法保护个人信息之必要性 | 第24-29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法益 | 第24-26页 |
一、理论争讼 | 第24-25页 |
二、学说评析与本文观点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非刑法保护方式的局限性 | 第26-29页 |
一、民法保护的不足 | 第26-27页 |
二、行政法保护的不足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刑法保护的个人信息范围 | 第29-41页 |
第一节 特殊信息主体分析 | 第29-32页 |
一、应当包含外国人、无国籍人 | 第29-30页 |
二、死者与法人之排除 | 第30-31页 |
三、公众人物之限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认定原则 | 第32-35页 |
一、认定原则的意义 | 第33页 |
二、认定原则的内容 | 第33-35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 | 第35-41页 |
一、理论争讼与评析 | 第36-37页 |
二、相关概念区分 | 第37-41页 |
第四章 本罪对象的应然走向 | 第41-45页 |
第一节 犯罪对象的合理定义 | 第41-43页 |
一、“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41-42页 |
二、去除“公民”的前置限定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完善相关立法 | 第43-45页 |
一、与行政、民事法律的配合 | 第43-44页 |
二、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