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中唐咏闲诗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3-17页
    (一)中唐咏闲诗学理界定第13-14页
    (二)选题意义第14-15页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5-16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一、中唐以前咏闲诗的历史梳理第17-22页
    (一)唐前咏闲诗发展概况第17-20页
    (二)初唐、盛唐咏闲诗发展概况第20-22页
二、中唐咏闲诗的时代背景第22-29页
    (一)“闲”与中唐社会政治第22-23页
    (二)“闲”与隐逸第23-24页
    (三)“闲”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第24-29页
        1.儒家与“闲”第25-26页
        2.禅宗与“闲”第26-27页
        3.道教与“闲”第27-29页
三、中唐咏闲诗的内容旨趣第29-49页
    (一)“闲”中悲情第29-36页
        1.独有愁人颜,经春如等闲——春愁秋恨之“闲”思第29-31页
        2.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儿女情长之“闲”愁第31-34页
        3.前山依旧碧,闲草经秋绿——人生苦短之“闲”叹第34-36页
    (二)“闲”中快适第36-45页
        1.水畔竹林边,闲居二十年——乡野山居之“闲”第36-39页
        2.静棋功奥妙,闲作韵清凄——琴棋书画之“闲”第39-43页
        3.乘兴无羁束,闲行信马蹄——信步畅游之“闲”第43-45页
    (三)“闲”中生境第45-49页
        1.平生闲境界,尽在五言中——“闲”中有境第45-46页
        2.庭晚开红药,门闲荫绿杨——“闲”中实境第46-47页
        3.尽日前轩卧,神闲境亦空——“闲”中虚境第47-49页
四、“闲”审美视域下的中唐诗歌艺术风神第49-57页
    (一)浮云自高闲,明月常空净——逸之格调第49-51页
    (二)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野之天性第51-53页
    (三)万里平芜静,孤城落叶闲——静之神旨第53-54页
    (四)落叶无青地,闲身着白衣——淡之至味第54-57页
五、“中唐咏闲诗”的文学史意义第57-63页
    (一)“中唐咏闲诗”是中唐诗歌风神气质形成的重要支点第57-59页
    (二)“中唐咏闲诗”促进了唐代诗学批评发展第59-61页
    (三)“中唐咏闲诗”形象地揭示了中唐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GFR及EZH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论刘震云新世纪以来的“说话”系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