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 1.1 禽腺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 第14页 | 
| 1.2 禽腺病毒 | 第14-19页 | 
| 1.2.1 禽腺病毒分类 | 第14-15页 | 
| 1.2.2 禽腺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 1.2.3 禽腺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5-16页 | 
| 1.2.4 禽腺病毒毒力相关基因 | 第16-18页 | 
| 1.2.5 禽腺病毒诊断方法 | 第18-19页 | 
| 1.2.6 禽腺病毒防控 | 第19页 | 
| 1.3 重组禽腺病毒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1.3.1 重组病毒构建方法 | 第19-21页 | 
| 1.3.2 重组禽腺病毒研究进展 | 第21页 | 
| 1.3.3 报告基因选择 | 第21页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重组病毒rHN-ΔORF17的构建及鉴定 | 第23-40页 |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 2.1.1 毒株、细胞和质粒 | 第23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3页 | 
| 2.1.4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 2.2.1 转移载体pΔORF17-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24-28页 | 
| 2.2.2 重组病毒rHN-ΔORF17-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28-30页 | 
| 2.2.3 转移载体pΔORF17的构建及鉴定 | 第30-31页 | 
| 2.2.4 重组病毒rHN-ΔORF17的构建及鉴定 | 第31页 | 
| 2.2.5 重组病毒rHN-ΔORF17遗传稳定性评价 | 第31页 | 
| 2.2.6 重组病毒rHN-ΔORF17-EGFP和rHN-ΔORF17生长动力学曲线 | 第31-32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32-39页 | 
| 2.3.1 转移载体pΔORF17-EGFP的构建 | 第32-33页 | 
| 2.3.2 重组病毒rHN-ΔORF17-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33-34页 | 
| 2.3.3 转移载体pΔORF17的构建 | 第34-35页 | 
| 2.3.4 重组病毒rHN-ΔORF17的构建及鉴定 | 第35-37页 | 
| 2.3.5 重组病毒rHN-ΔORF17遗传稳定性评价 | 第37-38页 | 
| 2.3.6 重组病毒rHN-ΔORF17-EGFP和rHN-ΔORF17的生长动力学曲线 | 第38-39页 | 
| 2.4 讨论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重组病毒rHN-Δ35430-ON1的构建及鉴定 | 第40-53页 |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 3.1.1 毒株、细胞和质粒 | 第40页 | 
| 3.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0页 | 
| 3.1.4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 3.2.1 转移载体pΔ35430-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40-42页 | 
| 3.2.2 重组病毒rHN-Δ35430-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42-43页 | 
| 3.2.3 转移载体pΔ35430-ON1的构建及鉴定 | 第43-44页 | 
| 3.2.4 重组病毒rHN-Δ35430-ON1的构建及鉴定 | 第44-45页 | 
| 3.2.5 重组病毒rHN-Δ35430-ON1遗传稳定性评价 | 第45页 | 
| 3.2.6 重组病毒rHN-Δ35430-EGFP和rHN-Δ35430-ON1生长动力学曲线 | 第45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45-51页 | 
| 3.3.1 转移载体pΔ35430-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45-46页 | 
| 3.3.2 重组病毒rHN-Δ35430-E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46-47页 | 
| 3.3.3 转移载体pΔ35430-ON1的构建及鉴定 | 第47-48页 | 
| 3.3.4 重组病毒rHN-Δ35430-ON1的构建及鉴定 | 第48-50页 | 
| 3.3.5 重组病毒rHN-Δ35430-ON1遗传稳定性评价 | 第50-51页 | 
| 3.3.6 重组病毒rHN-Δ35430-EGFP和rHN-Δ35430-ON1生长动力学曲线 | 第51页 |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重组病毒致病性评价 | 第53-62页 |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 4.1.1 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 第53页 | 
| 4.1.2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 4.1.3 试剂配制 | 第53页 | 
| 4.1.4 仪器 | 第53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 4.2.1 病毒滴度测定 | 第53页 | 
| 4.2.2 动物实验分组 | 第53页 | 
| 4.2.3 样品采集 | 第53-54页 | 
| 4.2.4 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 | 第54页 | 
| 4.2.5 血清抗体检测 | 第54页 | 
| 4.2.6 排毒检测 | 第54-55页 | 
| 4.2.7 二次攻毒及抗体和排毒检测 | 第55页 | 
| 4.3 实验结果 | 第55-60页 | 
| 4.3.1 病毒滴度 | 第55页 | 
| 4.3.2 临床症状 | 第55-57页 | 
| 4.3.3 病理观察 | 第57页 | 
| 4.3.4 免疫组化 | 第57-58页 | 
| 4.3.5 抗体检测和咽肛拭子排毒情况 | 第58-59页 | 
| 4.3.6 二次攻毒后抗体和咽肛拭子排毒 | 第59-60页 | 
| 4.4 讨论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