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铸锭宏观偏析的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2.1 宏观偏析概述 | 第15-16页 |
1.2.2 宏观偏析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1.2.3 宏观偏析数值分析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3 缩孔和缩松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1 缩孔和缩松的定义和分类 | 第25-26页 |
1.3.2 缩孔缩松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铸锭缺陷控制研究 | 第27-30页 |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 第30-32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3 课题来源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第二章 基于欧拉-欧拉多相流的体积平均法 | 第40-47页 |
2.1 计算流体力学 | 第40-41页 |
2.1.1 计算流体力学发展 | 第40-41页 |
2.1.2 计算流体力学在材料加工中应用 | 第41页 |
2.2 欧拉-欧拉多相流理论 | 第41-43页 |
2.2.1 相定义 | 第42页 |
2.2.2 质量守恒方程 | 第42页 |
2.2.3 动量守恒方程 | 第42-43页 |
2.2.4 能量守恒方程 | 第43页 |
2.2.5 成分守恒方程 | 第43页 |
2.3 体积平均理论 | 第43-46页 |
2.3.1 应用背景 | 第43-44页 |
2.3.2 理论推导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树枝晶凝固模型的大型铸锭宏观偏析研究 | 第47-68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模型简介 | 第47-52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48-49页 |
3.2.2 守恒方程 | 第49-51页 |
3.2.3 求解过程 | 第51-52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52-53页 |
3.4 几何模型 | 第53-55页 |
3.5 模拟结果 | 第55-59页 |
3.5.1 流动状态及凝固顺序 | 第55-56页 |
3.5.2 宏观偏析 | 第56-57页 |
3.5.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57-59页 |
3.6 结果讨论 | 第59-65页 |
3.6.1 球状晶模型与树枝晶模型比较 | 第59-62页 |
3.6.2 类A偏析 | 第62-63页 |
3.6.3 热顶下方负偏析 | 第63-65页 |
3.7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三相枝晶模型预测不同尺寸铸锭宏观偏析 | 第68-87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模型简介 | 第69-74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69-70页 |
4.2.2 主要传输方程 | 第70-73页 |
4.2.3 求解过程 | 第73-74页 |
4.3 几何模型 | 第74-76页 |
4.4 模拟结果 | 第76-79页 |
4.4.1 实验结果验证 | 第76-77页 |
4.4.2 不同尺寸的影响 | 第77-79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79-84页 |
4.5.1 负偏析区域 | 第79-82页 |
4.5.2 最大负偏析 | 第82-84页 |
4.6 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四相树枝晶模型预测大型铸锭宏观偏析、缩孔和缩松 | 第87-109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模型简介 | 第87-92页 |
5.2.1 模型假设 | 第87-91页 |
5.2.2 空气与各相相互作用 | 第91-92页 |
5.2.3 求解过程 | 第92页 |
5.3 几何模型 | 第92-94页 |
5.4 模拟结果 | 第94-98页 |
5.4.1 流动状态及凝固顺序 | 第94-95页 |
5.4.2 宏观偏析 | 第95-97页 |
5.4.3 缩孔缩松结果 | 第97-98页 |
5.5 结果讨论 | 第98-106页 |
5.5.1 缩孔对宏观偏析的影响 | 第98-101页 |
5.5.2 A偏析 | 第101-103页 |
5.5.3 二维与三维结果比较 | 第103-106页 |
5.6 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逐级梯度冷却法对宏观偏析的影响 | 第109-119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几何模型 | 第110-112页 |
6.3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112-117页 |
6.3.1 模型比较 | 第112-113页 |
6.3.2 宏观偏析变化 | 第113-114页 |
6.3.3 机理分析 | 第114-117页 |
6.4 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9-121页 |
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Nomenclature | 第122-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24-126页 |
1.学术论文 | 第124页 |
2.发明专利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