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长期演进系统架构 | 第17-22页 |
1.3.1 接入网系统架构 | 第17-18页 |
1.3.2 接口协议栈 | 第18-22页 |
1.4 LTE系统切换过程 | 第22-2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6 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高速环境下LTE系统的物理层仿真研究 | 第28-45页 |
2.1 LTE系统的物理层概述 | 第28-33页 |
2.1.1 LTE系统参考信号 | 第28-30页 |
2.1.2 LTE系统物理层仿真链路搭建 | 第30-32页 |
2.1.3 空间信道模型 | 第32-33页 |
2.2 物理层链路仿真算法研究 | 第33-44页 |
2.2.1 时变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 第33-39页 |
2.2.2 LTE系统物理层参数概述 | 第39-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环境下LTE切换技术研究 | 第45-67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LTE系统切换过程 | 第45-54页 |
3.2.1 LTE切换流程 | 第45-53页 |
3.2.2 LTE的切换判决算法 | 第53-54页 |
3.3 高速铁路环境对LTE切换方案的影响 | 第54-59页 |
3.3.1 多普勒效应 | 第55-56页 |
3.3.2 频繁切换且切换信息可预知 | 第56-57页 |
3.3.3 群切换问题和车体损耗问题 | 第57-59页 |
3.4 LTE切换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59-66页 |
3.4.1 LTE系统级切换仿真平台简介 | 第59-60页 |
3.4.2 高铁环境下LTE切换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3.4.3 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基于位置信息的高铁环境LTE切换方案 | 第67-84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LTE系统定位技术和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切换方法 | 第67-72页 |
4.2.1 LTE系统定位方案简介 | 第68-69页 |
4.2.2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切换方法 | 第69-72页 |
4.3 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及误块率的最佳切换参考点的确定方法 | 第72-78页 |
4.3.1 误块率和无线链路失效率 | 第72-73页 |
4.3.2 算法原理和实施过程 | 第73-76页 |
4.3.3 仿真分析 | 第76-78页 |
4.4 基于吞吐量的最佳切换参考点的确定方法 | 第78-82页 |
4.4.1 基于吞吐量的参考点确定方法 | 第78-80页 |
4.4.2 切换对吞吐量的影响分析 | 第80-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环境中基于主备份车载终端的切换算法 | 第84-97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高速铁路中基于主备份车载终端的切换算法 | 第84-89页 |
5.2.1 基于主备份车载终端的切换算法原理 | 第84-87页 |
5.2.2 信令流程 | 第87-89页 |
5.3 基于主备份车载终端切换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89-93页 |
5.3.1 切换失败概率 | 第90-92页 |
5.3.2 切换过程中的通信中断概率 | 第92-93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93-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工作总结与主要贡献 | 第97-98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缩略词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