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认知车联网频谱感知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主要研究工作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成果第16-17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17-20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20-44页
    2.1 车联网研究第20-28页
        2.1.1 车联网概述第21-26页
        2.1.2 车联网面临的挑战第26-28页
    2.2 认知无线电研究第28-33页
        2.2.1 认知无线电概述第28-31页
        2.2.2 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第31-33页
    2.3 认知车联网研究第33-37页
        2.3.1 认知车联网概述第33-35页
        2.3.2 认知车联网面临的挑战第35-37页
    2.4 认知车联网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第37-41页
        2.4.1 认知车联网本地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第37-38页
        2.4.2 认知车联网合作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第38-39页
        2.4.3 认知车联网其它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第39-40页
        2.4.4 认知车联网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的不足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三章 认知车联网动态环境下频谱感知性能研究第44-62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系统模型第45-48页
        3.2.1 道路模型第45-46页
        3.2.2 移动模型第46-47页
        3.2.3 时空频谱感知模型第47-48页
    3.3 基于认知用户移动性的频谱感知性能第48-52页
        3.3.1 认知用户随机移动模型下时空频谱感知性能第49-50页
        3.3.2 认知用户受道路约束模型下时空频谱感知性能第50-51页
        3.3.3 基于认知用户移动性的时空频谱接入能力第51-52页
    3.4 衰落信道下频谱感知性能第52-54页
    3.5 动态车流下频谱感知性能第54页
    3.6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4-61页
        3.6.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第54-55页
        3.6.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5-61页
    3.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认知车联网动态信道下频谱感知研究第62-78页
    4.1 引言第62-64页
    4.2 系统模型第64-65页
    4.3 循环平稳感知理论及循环频率失配问题第65-67页
        4.3.1 循环平稳感知第65-66页
        4.3.2 循环频率失配问题第66-67页
    4.4 基于CE-BEM的认知车联网动态信道下频谱感知算法第67-72页
        4.4.1 多普勒频移估计算法第67-68页
        4.4.2 基于CE-BEM的本地循环平稳频谱感知算法第68-70页
        4.4.3 基于CE-BEM的合作循环平稳频谱感知算法第70-72页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2-76页
        4.5.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第72页
        4.5.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2-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认知车联网动态车流下频谱感知研究第78-102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系统模型第79-81页
    5.3 合作用户相关性及行为影响分析第81-85页
        5.3.1 车流参数间关系第81-82页
        5.3.2 合作用户相关性第82-83页
        5.3.3 合作用户行为影响分析第83-85页
    5.4 低车流密度场景下LRMR-RCSS算法第85-91页
        5.4.1 问题描述第85-86页
        5.4.2 算法描述第86-88页
        5.4.3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88页
        5.4.4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第88-89页
        5.4.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89-91页
    5.5 高车流密度场景下WLRMR-RCSS算法第91-100页
        5.5.1 问题描述第91页
        5.5.2 算法描述第91-94页
        5.5.3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94页
        5.5.4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第94-96页
        5.5.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6-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4页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第102-103页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28页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32-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波的乳腺癌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TD-LTE高速铁路环境下的快速切换算法及切换中的服务质量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