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1 丽松鼠亚科动物及种群分化 | 第10-11页 |
1.1.1 丽松鼠亚科动物概括 | 第10页 |
1.1.2 丽松鼠亚科动物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3 种群分化概述 | 第11页 |
1.1.4 种群分化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 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学 | 第11-13页 |
1.2.1 传统形态测量法与几何形态测量法 | 第11-12页 |
1.2.2 几何形态测量学的优点 | 第12页 |
1.2.3 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15-18页 |
2.1 研究地 | 第15-16页 |
2.2 研究地概况 | 第16-18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6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16-17页 |
2.2.3 水文特征 | 第17页 |
2.2.4 土壤特征 | 第17页 |
2.2.5 啮齿动物资源 | 第17-18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7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3.1.1 贵州丽松鼠亚科动物资源 | 第18页 |
3.1.2 贵州丽松鼠亚科动物分布 | 第18页 |
3.1.3 贵州丽松鼠亚科不同种类对生境的利用 | 第18页 |
3.1.4 贵州丽松鼠亚科动物地理种群分化 | 第18-1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3.2.1 丽松鼠亚科动物资源与分布调查 | 第19-20页 |
3.2.1.1 文献法 | 第19页 |
3.2.1.2 红外相机监测法 | 第19-20页 |
3.2.1.3 笼捕法 | 第20页 |
3.3 丽松鼠亚科不同种类对生境的利用 | 第20-21页 |
3.4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下颌形态分化 | 第21-27页 |
3.4.1 不同物种下颌形态分化 | 第21-24页 |
3.4.2 赤腹松鼠(C.erythraeus)地理种群下颌形态分化 | 第24-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4.1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资源与分布 | 第27-32页 |
4.1.1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资源 | 第27页 |
4.1.2 贵州丽松鼠不同地理区域分布 | 第27-31页 |
4.1.3 贵州丽松鼠不同海拔梯度分布 | 第31-32页 |
4.2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对生境的利用 | 第32-37页 |
4.2.1 不同种类对生境利用的比较 | 第32-34页 |
4.2.2 不同种类生境利用特征 | 第34-37页 |
4.3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下颌形态分化 | 第37-43页 |
4.3.1 不同物种下颌形态分化与生态适应性 | 第37-39页 |
4.3.2 两种长吻松鼠属下颌形态分化与生态适应性 | 第39-40页 |
4.3.3 赤腹松鼠不同地理种群下颌形态分化 | 第40-43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3-50页 |
5.1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资源与分布调查 | 第43-45页 |
5.1.1 贵州丽松鼠亚科动物资源状况 | 第43页 |
5.1.2 贵州丽松鼠亚科物种分布 | 第43-45页 |
5.2 贵州丽松鼠不同种类的生境利用差异 | 第45-46页 |
5.3 贵州丽松鼠亚科动物形态分化 | 第46-50页 |
5.3.1 不同物种下颌形态分化与生态适应 | 第46-47页 |
5.3.2 两种长吻松鼠属下颌形态分化与生态适应 | 第47-48页 |
5.3.3 赤腹松鼠不同地理种群下颌形态分化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图版 | 第60-63页 |
项目资助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