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

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原貌修复与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古代壁画、彩绘文物病害类型第16-17页
        1.2.1 表面污迹第16页
        1.2.2 颜料层起甲第16页
        1.2.3 褪色与变色第16-17页
        1.2.4 生物和微生物侵蚀第17页
    1.3 文物保护对高分子材料的要求第17-19页
        1.3.1 光学特性的要求第17-18页
        1.3.2 与文物的相容性第18页
        1.3.3 保护性能的要求第18-19页
        1.3.4 物理特性要求第19页
    1.4 高分子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第19-20页
    1.5 常用高分子材料在文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1.5.1 环氧树脂第20页
        1.5.2 丙烯酸树脂第20-21页
        1.5.3 有机硅树脂第21页
        1.5.4 聚氨酯第21-22页
    1.6 高分子文物保护材料稳定化研究第22-23页
    1.7 高分子文物保护材料稳定性评价方法第23-25页
        1.7.1 物理测量技术第23-24页
        1.7.2 物理测量技术第24-25页
    1.8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易损伤彩绘预加固研究第27-43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清理方法的选取第27-28页
    2.3 加固剂选择要求第28页
    2.4 实验部分第28-36页
        2.4.1 加固剂的选择第28页
        2.4.2 成膜性第28-29页
        2.4.3 可逆性第29页
        2.4.4 加固剂浓度的选择第29-36页
    2.5 加固剂的性能测试第36-39页
        2.5.1 加固剂的渗透深度第36-37页
        2.5.2 加固剂的吸水率测试第37页
        2.5.3 加固剂的耐酸性测试第37-38页
        2.5.4 加固剂的热重分析第38-39页
    2.6 彩绘陶器的预加固第39-41页
        2.6.1 初步清理第40页
        2.6.2 预加固第40页
        2.6.3 加固过程第40页
        2.6.4 土锈清理效果第40-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F2314/M372树脂共混膜的性能研究第43-59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43-44页
        3.2.2 F2314树脂的溶剂选择第44-45页
        3.2.3 F2314树脂的浓度选择第45-46页
        3.2.4 F2314/M372共混物的制备第46页
        3.2.5 共混膜的测试和表征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48页
        3.3.1 共混膜的热分析第46-48页
        3.3.2 共混膜的红外分析第48页
    3.4 共混膜的性能测试第48-51页
        3.4.1 共混膜的透光率测定第48页
        3.4.2 共混膜的机械性能测试第48-49页
        3.4.3 共混膜的接触角测定第49页
        3.4.4 共混膜的硬度测试第49页
        3.4.5 共混膜的附着力测定第49-51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51-57页
        3.5.1 共混膜的透光率测定第51页
        3.5.2 共混膜的机械性能测试第51-55页
        3.5.3 共混膜的接触角测定第55-56页
        3.5.4 共混膜的硬度测试第56页
        3.5.5 共混膜的附着力测定第56-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抗氧剂对F2314/M372共混体系热性能的影响第59-73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实验部分第59-62页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59页
        4.2.2 几种常用的抗氧剂第59-61页
        4.2.3 样品制备第61-62页
    4.3 抗氧剂对F2314和M372共混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第62-71页
        4.3.1 主抗氧剂1010对F2314/M372共混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第62-63页
        4.3.2 主抗氧剂1076对F2314/M372共混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第63-64页
        4.3.3 辅抗氧剂DPOP对F2314/M372共混体系热稳定性影响第64-66页
        4.3.4 辅抗氧剂168对F2314/M372共混体系热稳定性影响第66-67页
        4.3.5 抗氧剂复配比例对共混体系热稳定的影响第67-69页
        4.3.6 恒温热失重第69-70页
        4.3.7 氧化诱导期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光稳定剂对F2314/M372共混体系光稳定性的影响第73-85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实验部分第73-76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73-76页
            5.2.2 样品制备第74页
            5.2.3 光老化实验方法第74-75页
            5.2.4 光老化前后色差变化第75页
            5.2.5 光学性能检测第75-76页
            5.2.6 光稳定剂热稳定性测试第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3页
        5.3.1 光老化前后颜色变化第76-78页
        5.3.2 光老化后光泽度变化第78-79页
        5.3.3 光老化后黄变指数变化第79-80页
        5.3.4 光稳定剂的热稳定性第80-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显现加固剂稳定性能表征与测试第85-99页
    6.1 前言第85页
    6.2 实验部分第85-88页
        6.2.1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85-86页
        6.2.2 样品制备第86-87页
        6.2.3 热老化第87页
        6.2.4 光老化第87页
        6.2.5 RFC显现加固剂耐老化性能测试第87-8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8-93页
        6.3.1 色差值的变化第88-90页
        6.3.2 光泽度变化第90-91页
        6.3.3 黄变指数变化第91-92页
        6.3.4 红外光谱第92-93页
    6.4 文物加固后的性能评价第93-94页
        6.4.1 耐酸碱性测试第93页
        6.4.2 耐水性测试第93-94页
        6.4.3 透气性测试第94页
        6.4.4 可逆性测试第94页
    6.5 结果与讨论第94-97页
        6.5.1 耐酸碱性第94-95页
        6.5.2 耐水性测试第95-96页
        6.5.3 透气性测试第96-97页
        6.5.4 可逆性测试第97页
    6.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七章 显现加固剂显现机理研究第99-129页
    7.1 引言第99页
    7.2 色度学基本知识第99-104页
        7.2.1 色度学基本知识第100页
        7.2.2 CIELAB颜色系统第100-104页
    7.3 彩绘文物风化褪色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第104-119页
        7.3.1 颜料含水率对颜色的影响第104-111页
        7.3.2 表面粗糙度对颜料颜色的影响第111-114页
        7.3.3 灰尘和覆土对颜料颜色的影响第114-117页
        7.3.4 不同厚度土层对同种颜料颜色的影响第117-119页
    7.4 显现加固剂对颜料颜色的影响第119-128页
        7.4.1 显现加固剂对颜料颜色的影响第119-122页
        7.4.2 显现加固剂对颜料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22-125页
        7.4.3 显现加固剂对覆盖土层的颜料颜色影响第125-128页
    7.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八章 南唐二陵墓室濒危彩画抢救修复保护研究第129-153页
    8.1 南唐二陵墓室建筑彩画的艺术价值第129页
    8.2 南唐二陵墓室建筑彩画的病害调研第129-135页
        8.2.1 病害1滋生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第130页
        8.2.2 病害2风化褪色第130-131页
        8.2.3 病害3盐析流挂第131页
        8.2.4 病害4地仗酥松第131-135页
    8.3 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藻类、苔藓与霉菌的种类鉴定第135-136页
        8.3.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35页
        8.3.2 霉菌的分离第135-136页
        8.3.3 霉菌菌落形态观察及分离鉴定第136页
        8.3.4 苔藓与藻类光镜显微形态观察第136页
        8.3.5 苔藓与藻类扫描电镜形态观察第136页
    8.4 结果与分析第136-140页
        8.4.1 分离的霉菌菌落形态观察第137-138页
        8.4.2 藻类与苔藓表皮细胞形态观察第138-140页
        8.4.3 结论第140页
    8.5 南唐二陵地仗层、颜料层分析第140-146页
        8.5.1 实验仪器第140-141页
        8.5.2 样品第141页
        8.5.3 结果与讨论第141-146页
    8.6 南唐二陵墓室彩画表面可溶性盐的分析第146-148页
        8.6.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46-147页
        8.6.2 色谱条件第147页
        8.6.3 样品前处理第147页
        8.6.4 样品分析结果第147-148页
    8.7 南唐二陵钦陵濒危彩画的抢救治理第148-153页
        8.7.1 保护修复遵循的原则第148页
        8.7.2 对滋生霉菌、苔藓、藻类的去除与防治第148-149页
        8.7.3 对彩画表面土锈的去除第149-150页
        8.7.4 彩画表面盐析流挂的去除第150页
        8.7.5 对风化褪色彩绘显现加固第150-151页
        8.7.6 南唐二陵钦陵墓室濒危彩画抢救性修复效果选登第151-153页
第九章 韩家湾唐墓壁画抢救修复第153-159页
    9.1 引言第153页
    9.2 实验仪器及条件第153-154页
    9.3 结果及讨论第154-156页
        9.3.1 壁画制作工艺第154-155页
        9.3.2 颜料分析第155-156页
    9.4 保护步骤和效果第156-158页
        9.4.1 清洗第156页
        9.4.2 显现加固第156页
        9.4.3 清洗及显现加固效果第156-158页
    9.5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
下一篇:艾丽丝·沃克的杂糅性书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