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的概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的概念 | 第9-10页 |
第二节 公开查缉的作用 | 第10-11页 |
(一)堵源截流 | 第10-11页 |
(二)震慑犯罪 | 第11页 |
(三)延伸打击 | 第11页 |
(四)获取证据 | 第11页 |
第三节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的法律渊源及评析 | 第11-15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 第11-12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 第12-13页 |
(三)《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陆丰地区公开查缉毒品犯罪的典型性及现状 | 第15-20页 |
第一节 陆丰地区毒品犯罪形势的发展 | 第15页 |
(一)陆丰地区涉毒重点整治前的毒情形势 | 第15页 |
(二)陆丰地区涉毒重点整治下的毒情形势 | 第15页 |
第二节 陆丰地区公开查缉毒品犯罪在全国公开查缉毒品犯罪领域的典型性 | 第15-17页 |
(一)地处国内最大的冰毒生产输出地 | 第15-17页 |
(二)地理形势之综合性 | 第17页 |
(三)勤务模式的优越性 | 第17页 |
第三节 陆丰地区公开查缉毒品犯罪的现状 | 第17-20页 |
(一)陆丰地区毒品犯罪人员、技术外移 | 第18页 |
(二)毒贩逃避查缉方法隐蔽多样 | 第18页 |
(三)外地赴陆丰购买冰毒市场依然存在 | 第18-19页 |
(四)流入陆丰地区制毒原料变化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陆丰地区折射出的公开查缉毒品犯罪所面临之困境 | 第20-24页 |
第一节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执法依据的缺失 | 第20页 |
(一)指引性规范的不足 | 第20页 |
(二)执法主体的限制 | 第20页 |
第二节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关卡作用的弱化 | 第20-22页 |
(一)公开查缉中技术含量低 | 第20-21页 |
(二)查缉活动亟待规范化 | 第21页 |
(三)高速公路贩运毒通道形成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打击效果受限 | 第22-24页 |
(一)人货分离,定罪受限 | 第22页 |
(二)幕后延伸打击受限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公开查缉毒品犯罪困境的破解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24-25页 |
(一)明确公开查缉的具体措施 | 第24页 |
(二)推进禁毒“双轨制”的落实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优化公开查缉毒品勤务模式 | 第25-27页 |
(一)建立技术与情报相结合的查缉模式 | 第25-26页 |
(二)制度化固定与流动查缉相结合的查缉模式 | 第26页 |
(三)提倡一般和重点查缉相结合的查缉模式 | 第26-27页 |
第三节 高等级公路查缉毒品的探析 | 第27-28页 |
(一)隐蔽日常检查 | 第27-28页 |
(二)指定汽车的检查 | 第28页 |
(三)公开日常检查 | 第28页 |
第四节 运输毒品罪的法律完善 | 第28-31页 |
(一)我国运输毒品罪的法律争议 | 第28-29页 |
(二)完善运输毒品罪的立法展望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