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26页 |
1.1 皮革涂饰剂的发展及工艺 | 第9-11页 |
1.1.1 皮革涂饰剂的发展 | 第9-10页 |
1.1.2 皮革涂饰剂的工艺 | 第10-11页 |
1.2 含氟皮革涂饰剂的简介 | 第11-13页 |
1.2.1 概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的发展简介 | 第12页 |
1.2.3 国内的发展简介 | 第12-13页 |
1.2.4 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 含氟涂层的特点及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1.3.1 含氟涂层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2 固体表面的润湿理论 | 第14页 |
1.3.3 杨(young)氏方程式 | 第14页 |
1.3.4 粗糙表面的Wenzel模型 | 第14-15页 |
1.3.5 粗糙表面的Cassie-Baxter模型 | 第15-16页 |
1.4 氟素引入剂--全氟聚醚简介 | 第16-18页 |
1.4.1 概述 | 第16页 |
1.4.2 全氟聚醚的性能 | 第16-17页 |
1.4.3 全氟聚醚的发展应用 | 第17-18页 |
1.5 聚氨酯皮革涂饰剂概述 | 第18-23页 |
1.5.1 聚氨酯的概述 | 第18-19页 |
1.5.2 聚氨酯的发展 | 第19-20页 |
1.5.3 聚氨酯化学 | 第20-22页 |
1.5.4 聚氨酯的应用 | 第22页 |
1.5.5 聚氨酯涂饰剂简介 | 第22-23页 |
1.6 内烯酸类皮革涂饰剂的概述 | 第23-24页 |
1.6.1 丙烯酸皮革涂饰剂的发展 | 第23-24页 |
1.6.2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方法 | 第24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7.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2 全氟聚醚改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制备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4 实验过程 | 第27-28页 |
2.5 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6.1 红外光谱对含氟聚氨酯进行表征 | 第29页 |
2.6.2 亲水基的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2.6.3 扩链剂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4 接触角测量 | 第33-34页 |
2.6.5 含氟涂层的SEM图 | 第34-35页 |
2.7 实验结论 | 第35-36页 |
3 含氟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第36-6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设计 | 第37-40页 |
3.3.1 含氟小分子的合成(FA1) | 第37-38页 |
3.3.2 含氟小分子的合成(FA2) | 第38-39页 |
3.3.3 PUA的制备 | 第39-40页 |
3.3.4 含氟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的配置 | 第40页 |
3.4 测试与表征 | 第4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3.5.1 FA1的合成及表征 | 第40-43页 |
3.5.2 FA2的合成及表征 | 第43-46页 |
3.5.3 PUA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48页 |
3.5.4 FA1和FA2的比较 | 第48-49页 |
3.5.5 FA的含量对涂饰剂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6 外加交联剂对含氟丙烯酸酯涂层的影响 | 第50页 |
3.5.7 不同PUA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8 光引发剂和热引发剂的复配 | 第51-52页 |
3.5.9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2-53页 |
3.5.10 DSC表征 | 第53页 |
3.6 对含氟组分的改进 | 第53-58页 |
3.6.1 PFMA的合成工艺 | 第54页 |
3.6.2 PFMA的合成及表征 | 第54-57页 |
3.6.3 PFMA的性能探究 | 第57-58页 |
3.7 实验结论 | 第58-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5 展望 | 第61-6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7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