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松砂岩高含水期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 第15-33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5页 |
2.2 岩石学特征研究 | 第15-23页 |
2.2.1 碎屑成分特征 | 第15-22页 |
2.2.2 储层填隙物及其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2.3 储层成岩作用 | 第23-28页 |
2.3.1 明三4油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 第23-25页 |
2.3.2 明三5油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 第25-28页 |
2.4 储层岩石物性研究 | 第28-33页 |
2.4.1 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2 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3 风化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3章 疏松砂岩油藏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 第33-59页 |
3.1 扫描电镜下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6页 |
3.1.1 孔隙类型及其特征 | 第33-34页 |
3.1.2 喉道类型及其特征 | 第34-36页 |
3.2 压汞法下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36-39页 |
3.2.1 基于压汞曲线下的孔隙结构 | 第36-38页 |
3.2.2 不同渗透率下的孔隙结构 | 第38-39页 |
3.3 CT扫描下研究孔隙变化 | 第39-59页 |
3.3.1 CT扫描原理 | 第40-41页 |
3.3.2 三维孔隙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3.3.3 水驱前后孔径分布变化三维模型展示对比 | 第41-45页 |
3.3.4 水驱前后孔隙度变化对比 | 第45-53页 |
3.3.5 水驱前后面孔率变化对比 | 第53-56页 |
3.3.6 粒度组成分布对比 | 第56-59页 |
第4章 疏松砂岩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 第59-83页 |
4.1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 | 第59-68页 |
4.1.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第59-60页 |
4.1.2 不同相渗曲线下的渗流规律 | 第60-68页 |
4.2 水驱油实验研究 | 第68-78页 |
4.2.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第68-69页 |
4.2.2 不同水驱程度下的渗流规律 | 第69-77页 |
4.2.3 不同驱替倍数下的驱油效率 | 第77页 |
4.2.4 含水率与驱油效率关系 | 第77-78页 |
4.3 改变驱替介质驱油效率实验 | 第78-83页 |
4.3.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第78-79页 |
4.3.2 不同流体性质下的渗流规律 | 第79-83页 |
第5章 典型疏松砂岩油藏水驱特征 | 第83-87页 |
5.1 水驱特征曲线分类 | 第83-84页 |
5.2 典型疏松砂岩的水驱特征曲线 | 第84-8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