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利益返还请求权研究--以日本法为视角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本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二、本文的概念界定及逻辑结构 | 第9-13页 |
第一章 利益返还请求权相关票据理论考察 | 第13-45页 |
第一节 票据无因性 | 第13-28页 |
一、票据无因性理论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票据无因性的法律内涵界定 | 第15-19页 |
三、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效力及相对性 | 第19-22页 |
四、“假定债务人授权处分”理论 | 第22-28页 |
第二节 票据原因关系 | 第28-35页 |
一、票据原因关系的内涵界定 | 第29-30页 |
二、原因关系对票据关系的影响之原因关系的抗辩 | 第30-32页 |
三、原因关系对票据关系的影响之利益返还请求权 | 第32-34页 |
四、票据关系对原因关系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票据行为二阶段说 | 第35-45页 |
一、票据行为二阶段说之产生及相关理论 | 第35-39页 |
二、票据行为二阶段说之内涵及主要理论观点 | 第39-41页 |
三、票据行为二阶段说之合理性与价值分析 | 第41-45页 |
第二章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 | 第45-69页 |
第一节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的各个学说 | 第45-57页 |
一、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的界定 | 第45-49页 |
二、德国关于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的学说 | 第49-57页 |
第二节 关于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的新学说 | 第57-69页 |
一、票据权利的手续欠缺与利益返还请求权 | 第58-63页 |
二、票据债权的时效消灭与利益返还请求权 | 第63-67页 |
三、从新说的立场来评论原有的学说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利益返还请求权上之“公平” | 第69-127页 |
第一节 从公平观念考察利益返还请求权中的“利益” | 第69-116页 |
一、作为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票据法上的制度的本质 | 第69-76页 |
二、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发生要件的再构成 | 第76-79页 |
三、利益返还请求权当事人 | 第79-87页 |
四、利益返还请求权发生要件的相关案例 | 第87-100页 |
五、利益的内容 | 第100-116页 |
第二节 “公平”的角度看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消灭 | 第116-120页 |
一、利益返还请求权消灭的学说 | 第116-117页 |
二、利益返还请求权消灭的解释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关于空白票据情况的目的论性类推的可能性 | 第120-127页 |
一、空白票据权利行使的必要条件 | 第121-122页 |
二、空白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类推适用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及转让 | 第127-147页 |
第一节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 | 第127-138页 |
一、学理分析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 | 第127-132页 |
二、利益返还请求权行使相关案例 | 第132-138页 |
第二节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转让 | 第138-147页 |
一、利益返还请求权不可能的转让方式 | 第138-144页 |
二、利益返还请求权可能的转让方式 | 第144-147页 |
第五章 日本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启示 | 第147-157页 |
第一节 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存在之必要性分析 | 第147-149页 |
一、对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之否定批判 | 第147-148页 |
二、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之客观性分析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我国《票据法》第18 条立法不足 | 第149-153页 |
一、背离立法设计之初衷 | 第149页 |
二、条文本身存在逻辑矛盾 | 第149-150页 |
三、与其他法律条文存在冲突,缺乏立法整体协调性 | 第150-152页 |
四、法律定性不科学,缺乏理论依据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153-157页 |
一、修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原因要件 | 第153-154页 |
二、明确利益返还请求权行使的相关内容 | 第154-155页 |
三、重新界定利益返还请求权利益返还之范围 | 第155-156页 |
四、独立规定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时效 | 第156-157页 |
结语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3页 |
论文摘要 | 第173-177页 |
Abstract | 第177-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