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及人为干扰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6-35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 选题依据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1页
        1.3.1 人为干扰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2 遥感影像森林类型识别分类方法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3 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现状第21-30页
        1.3.4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进行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第30-31页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1-33页
        1.4.1 研究目标第31页
        1.4.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1.5 创新点第33页
    1.6 技术路线第33-35页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第35-4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5-37页
        2.1.1 地理位置第35-36页
        2.1.2 地形地貌第36页
        2.1.3 水文气象第36-37页
        2.1.4 森林资源第37页
    2.2 研究数据第37-46页
        2.2.1 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第37-39页
        2.2.2 ICESAT-GLAS激光雷达数据第39-45页
        2.2.3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第45页
        2.2.4 专题数据第45-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遥感数据处理第48-54页
    3.1 TM多光谱数据处理第48-51页
    3.2 ICESat-GLAS数据处理第51-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Landsat5-TM森林类型分类及森林郁闭度遥感反演第54-78页
    4.1 研究数据第54页
    4.2 基于元胞自动机算法的Landsat-TM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分类第54-67页
        4.2.1 建立森林分类系统第55页
        4.2.2 研究方法第55-60页
        4.2.3 森林类型识别分类结果与讨论第60-64页
        4.2.4 结论第64-65页
        4.2.5 Landsat5-TM时间序列分类结果第65-67页
    4.3 森林郁闭度遥感反演第67-76页
        4.3.1 研究数据第68页
        4.3.2 数据处理第68-69页
        4.3.3 像元二分模型第69-71页
        4.3.4 结果与分析第71-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5 激光雷达ICESat-GLAS数据与多光谱TM数据联合反演区域森林冠层高度第78-94页
    5.1 研究数据第78-79页
    5.2 参数提取第79-81页
        5.2.1 ICESat-GLAS波形长度提取第79-80页
        5.2.2 多光谱影像数据的参数提取第80-81页
    5.3 研究方法第81-87页
        5.3.1 GLAS森林最大冠层高度估测模型第81-83页
        5.3.2 GLAS波形数据与TM多光谱数据联合反演区域森林冠层高度第83-87页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87-93页
        5.4.1 相关性分析第87-88页
        5.4.2 区域森林冠层高度遥感估测结果第88-90页
        5.4.3 森林冠层高度统计分析结果第90-93页
    5.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6 Landsat-TM多光谱数据与ICESat-GLAS波形数据联合反演森林地上生物量第94-114页
    6.1 研究数据第94-96页
        6.1.1 森林地上生物量建模及验证数据第94-95页
        6.1.2 森林郁闭度数据第95-96页
        6.1.3 森林冠层高度数据第96页
    6.2 研究方法第96页
    6.3 森林地上生物量线性模型的建立第96-98页
        6.3.1 模型变量的选择第96页
        6.3.2 建模方法第96-98页
        6.3.3 模型评价第98页
    6.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98-112页
        6.4.1 基于GLAS森林冠层高度H建立森林地上生物量单变量模型第98-102页
        6.4.2 基于森林郁闭度fcover建立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单变量模型第102-105页
        6.4.3 森林地上生物量多变量模型第105-109页
        6.4.4 森林地上生物量区域反演第109-110页
        6.4.5 森林地上生物量统计分析结果第110-112页
    6.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7 人为干扰对森林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第114-132页
    7.1 研究方法第114页
    7.2 研究数据第114-116页
        7.2.1 森林碳储量数据第114-116页
    7.3 不同采伐干扰方式对森林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第116-124页
        7.3.1 时间序列森林碳储量的对比分析第116页
        7.3.2 时间序列森林碳储量所占比例分析第116-117页
        7.3.3 时间序列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对比分析第117-120页
        7.3.4 不同采伐干扰方式下森林碳储量变化分析第120-124页
    7.4 森林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24-128页
        7.4.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24-125页
        7.4.2 评价方法第125-128页
    7.5 不同采伐干扰方式对森林碳储量的变化预测第128-131页
        7.5.1 采伐干扰后各森林类型碳储量的变化第128-129页
        7.5.2 森林碳储量变化规律结果与分析第129-131页
    7.6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结论与展望第132-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个人简历第149-151页
附件第151-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智能政务的业务流程协同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