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全域代理模型及大坝参数反演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4页 |
1.1.1 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 | 第9-11页 |
1.1.2 大坝安全监测与反馈分析 | 第11-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坝工结构参数反演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逆解法 | 第14-16页 |
1.2.2 直接法 | 第16-19页 |
1.2.3 近似法 | 第19-23页 |
1.3 大坝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1.3.1 模型建立方法 | 第24-29页 |
1.3.2 统计模型建立的关键问题 | 第29-31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1-35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31-33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2章 基于基向量的时空全域代理模型 | 第35-62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代理建模技术 | 第36-41页 |
2.2.1 代理建模的一般流程 | 第36-37页 |
2.2.2 参数空间的采样方法 | 第37-39页 |
2.2.3 映射关系的构造方法 | 第39-41页 |
2.3 本征正交分解-径向基函数代理模型 | 第41-47页 |
2.3.1 本征正交分解 | 第41-43页 |
2.3.2 径向基函数模型 | 第43-44页 |
2.3.3 形成代理模型 | 第44-46页 |
2.3.4 模型应用及存在的不足 | 第46-47页 |
2.4 瞬态问题的时空全域代理模型 | 第47-52页 |
2.4.1 时间和空间基向量的提取 | 第48-49页 |
2.4.2 时空全域代理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2.5 算例验证 | 第52-61页 |
2.5.1 算例设计 | 第52-56页 |
2.5.2 模型预测效果 | 第56-59页 |
2.5.3 模型建立与输出效率 | 第59-6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基于时空全域代理模型的参数反演算法 | 第62-82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直接利用代理模型的在线反演 | 第62-64页 |
3.3 多参数反演的更新代理模型策略 | 第64-67页 |
3.3.1 高维空间采样的维数灾难问题 | 第64-65页 |
3.3.2 基于迭代更新代理模型的优化反演策略 | 第65-66页 |
3.3.3 初始样本数量及收敛条件的设置 | 第66-67页 |
3.4 优化算法的选择 | 第67-68页 |
3.4.1 PSO算法原理 | 第67-68页 |
3.4.2 PSO的基本流程 | 第68页 |
3.5 算例验证 | 第68-80页 |
3.5.1 对流传导问题的双参数算例 | 第69-73页 |
3.5.2 平面传热问题的多参数反演算例 | 第73-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大坝响应预测方法 | 第82-104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观测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82-85页 |
4.2.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82-84页 |
4.2.2 多测点测值的相关稳定性检验 | 第84-85页 |
4.3 非平稳序列的误差修正模型 | 第85-87页 |
4.3.1 协整分析 | 第85-86页 |
4.3.2 误差修正模型 | 第86-87页 |
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87-90页 |
4.4.1 模型建立 | 第87-89页 |
4.4.2 模型预测 | 第89-90页 |
4.5 案例研究 | 第90-102页 |
4.5.1 数据前处理 | 第90-93页 |
4.5.2 多测点测值相关稳定性检验 | 第93-94页 |
4.5.3 多元回归与协整检验 | 第94-95页 |
4.5.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95-99页 |
4.5.5 模型预测效果 | 第99-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04-129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大坝监测数据反馈分析平台的搭建 | 第104-106页 |
5.3 溪洛渡工程 | 第106-109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106-107页 |
5.3.2 监测系统布置及数字大坝建设 | 第107-109页 |
5.4 基于统计模型的拱坝变形分析与初步评价 | 第109-113页 |
5.4.1 拱坝工作性态与模型预测对比 | 第109-111页 |
5.4.2 效应量分离结果 | 第111-112页 |
5.4.3 工作性态初步评价 | 第112-113页 |
5.5 拱坝材料参数及边界约束的反演 | 第113-123页 |
5.5.1 仿真模型设置 | 第113-117页 |
5.5.2 坝体混凝土导热系数反演 | 第117-119页 |
5.5.3 材料力学参数及边界约束的反演 | 第119-123页 |
5.6 全过程仿真及工作性态评价 | 第123-128页 |
5.6.1 坝体变形 | 第123-126页 |
5.6.2 坝体应力 | 第126-12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129-13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