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预期理论在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中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第14-19页
        1.2.1 研究思路第14-16页
        1.2.2 研究内容第16-19页
        1.2.3 研究方法第19页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9-21页
        1.3.1 主要创新之处第19-20页
        1.3.2 不足与未来方向第20-21页
2.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第21-65页
    2.1 相关文献综述第21-30页
        2.1.1 利率期限结构三大理论假说第21-22页
        2.1.2 预期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第22-25页
        2.1.3 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信息的预测第25-30页
    2.2 主要理论梳理第30-43页
        2.2.1 预期理论第31-42页
        2.2.2 市场分割理论第42页
        2.2.3 流动性偏好理论第42-43页
    2.3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第43-63页
        2.3.1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综述第44-45页
        2.3.2 利率期限结构静态模型第45-52页
        2.3.3 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第52-63页
    2.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3.西方货币制度演进与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第65-87页
    3.1 西方货币制度的演进第65-75页
        3.1.1 凯恩斯主义理论第65-66页
        3.1.2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与适应性通胀预期方程第66-68页
        3.1.3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第68-69页
        3.1.4 卢卡斯理性预期理论第69页
        3.1.5 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应用第69-75页
    3.2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回顾第75-79页
        3.2.1 传统凯恩斯理论下的利率政策: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第76页
        3.2.2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20 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第76-77页
        3.2.3 以短期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20 世纪90 年代后第77-78页
        3.2.4 货币政策新动向: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第78-79页
    3.3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第79-86页
        3.3.1 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第79-80页
        3.3.2 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第80-85页
        3.3.3 从数量型调控到价格型调控的货币政策转型第85-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4.预期理论在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中的实证检验第87-116页
    4.1 数据的选取、处理与分析第87-94页
        4.1.1 数据选取第87-89页
        4.1.2 数据处理第89-90页
        4.1.3 数据分析第90-94页
    4.2 模型与假说第94-96页
        4.2.1 构建模型第94-95页
        4.2.2 提出假说第95-96页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第96-100页
        4.3.1 检验结果第97-99页
        4.3.2 内生性问题第99-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4.5 章节附录第101-116页
5.适应性预期理论假设与检验第116-134页
    5.1 提出假说第116-121页
    5.2 结果分析第121-127页
    5.3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5.4 章节附录第128-134页
6.结论、启示与建议第134-141页
    6.1 研究结论第134-135页
    6.2 启示与建议第135-139页
        6.2.1 重视预期管理第135-136页
        6.2.2 加强中央银行沟通第136-138页
        6.2.3 完善债券市场价格机制第138-139页
    6.3 研究成果与不足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9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下一篇:结构变迁与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