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滨水景观恢复性设计研究--以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滨水景观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1 国内滨水景观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2 国外滨水景观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小城镇滨水区景观恢复性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15-21页 |
2.1 滨水区景观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1.1 滨水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滨水区景观的概念 | 第15页 |
2.2 小城镇相关定义 | 第15-18页 |
2.2.1 小城镇的概念 | 第15-17页 |
2.2.2 小城镇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小城镇滨水区景观恢复性设计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1 小城镇滨水景观恢复性设计的概念 | 第18页 |
2.3.2 小城镇滨水景观恢复性设计的范畴 | 第18-19页 |
2.4 小城镇滨水区景观恢复性设计的特点 | 第19-21页 |
2.4.1 人文景观 | 第19页 |
2.4.2 自然景观 | 第19-21页 |
3.小城镇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与改善 | 第21-28页 |
3.1 植物景观的再修复 | 第21-22页 |
3.1.1 恢复原有植物景观 | 第21页 |
3.1.2 注重自然植物群落的构建 | 第21页 |
3.1.3 兼顾植物景观的艺术性 | 第21-22页 |
3.2 生态型护岸的构建 | 第22-24页 |
3.2.1 材料的选择 | 第22-23页 |
3.2.2 生态型护岸与各种生物和谐性 | 第23-24页 |
3.3 湿地问题的改善 | 第24-28页 |
3.3.1 动物群落景观的恢复 | 第25页 |
3.3.2 植物群落景观的恢复 | 第25-26页 |
3.3.3 水资源的管理 | 第26-28页 |
4.小城镇滨水区人文景观的再塑造 | 第28-37页 |
4.1 滨水区建筑的恢复 | 第28-29页 |
4.1.1 滨水区建筑的修复与重建 | 第28-29页 |
4.1.2 滨水区建筑的保存 | 第29页 |
4.2 滨水区环境设施的设计 | 第29-33页 |
4.2.1 人性化设计 | 第29-31页 |
4.2.2 生态化设计 | 第31-32页 |
4.2.3 整合化设计 | 第32-33页 |
4.3 滨水区交通的改善 | 第33-37页 |
4.3.1 鼓励公共交通出行 | 第34-35页 |
4.3.2 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 | 第35-37页 |
5.实践案例研究-以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为例 | 第37-50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41页 |
5.1.1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概况 | 第37页 |
5.1.2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现状与问题 | 第37-40页 |
5.1.3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的特点 | 第40-41页 |
5.2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景观恢复的策略 | 第41-48页 |
5.2.1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景观恢复的原则 | 第41-42页 |
5.2.1.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41-42页 |
5.2.1.2 统一规划的原则 | 第42页 |
5.2.1.3 公共参与的原则 | 第42页 |
5.2.2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景观恢复的方法 | 第42-48页 |
5.2.2.1 控制污染排放,建立滨水保护圈 | 第42-43页 |
5.2.2.2 建设生态护岸 | 第43-44页 |
5.2.2.3 重组周边环境交通 | 第44-46页 |
5.2.2.4 建设人工湿地公园 | 第46-48页 |
5.3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景观恢复的作用与影响 | 第48-50页 |
5.3.1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景观恢复的作用 | 第48-49页 |
5.3.2 罗田县义水河滨水长廊景观恢复的影响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页 |